呀啦嗦,那就是青藏高原(4)(1 / 1)

呀啦嗦,那就是青藏高原(4)

郭待封還沒到達烏海便遭到了吐蕃軍隊的突襲。吉林小說網jlgcyy.com不是無彈窗也不是無廣告,希望大家能理解我們的辛勤勞動,謝謝此次對手有二十萬之眾!唐軍對此毫無防備,陣型大亂,吐蕃人的彪悍、凶猛更是遠超他們的意料。而作為主將的郭待封,滿腦子裏除了怎麼讓薛仁貴不爽怎麼來外,竟然想不出真正有效的退敵策略。

主帥計窮、士兵疲憊,唐軍崩潰了,郭待封大敗,率軍逃回了大非川。此一役,唐軍死傷固然很多,但最嚴重的後果卻是全軍賴以生存的糧草物資盡數落入了敵手。

薛仁貴日夜翹首期盼著郭待封,不想等來的卻是一連串的噩耗:郭違令不遵,行軍緩慢;遭遇敵軍,大敗,糧草盡失……最後,他等來了吐蕃大軍。

接連的失利讓薛仁貴所部從上到下的情緒都跌入了低穀,糧草的喪失無異於釜底抽薪,讓人對前景產生了懷疑。麵對著優勢敵軍,薛仁貴縱有通天之能也無可奈何,隻好且戰且退,準備退回大非川,憑借地利阻擋吐蕃的進攻。

論欽陵確實是個人才,他覺察到了薛仁貴的意圖,判斷出對方糧草已盡,決定一鼓作氣,好好地打個漂亮仗。於是,他要求吐蕃進一步派出增援部隊。憑借著高達四十萬的兵力,將唐軍駐守的大非川圍了個水泄不通。

唐軍缺吃少穿,士氣低下,根本無法抵擋吐蕃的攻勢。身為一代名將,薛仁貴也隻能扼腕歎息,不知此時的他是否也想起了當年楚霸王那句“此天亡我,非戰之罪”呢?

經過慘烈的戰鬥,十多萬唐遠征軍非死即傷,幾乎全軍覆沒,薛仁貴、郭待封和阿史那道真勉強逃脫。麵對已無力挽回的敗局,他們隻能前往論欽陵的大營請求停戰。

論欽陵勝券在握,也顯得比較大度。他明白薛仁貴此行雖名義上是談判,實質是已承認失敗。二人很快達成一致:雙方同時停火;大非川由吐蕃軍控製;吐蕃方麵釋放所有被俘唐軍,並提供必要的飲食與衣物;薛仁貴率軍退回唐朝境內。

對於此次戰敗,《新唐書》還來了一段諸葛亮式的描述,說是薛仁貴在戰敗後仰天長歎:“今歲在庚午,星在降婁(不懂,反正大意是上天是有規律的,這種時候不適宜打仗),不應有事西方(那你幹啥不早說呢?),鄧艾所以死於蜀,吾固知必敗(靠,這麼說,打仗前莫非要仰觀天文,俯測八字,不吉利就不打了不成?)。”

大非川慘敗的消息傳到長安,舉朝震驚。李治和武後又驚又怒,下詔派大司憲(監察部長)樂彥瑋前往查實,並把三個敗軍之將披枷帶鐐地押回了京城。

雖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天下沒有隻贏不輸的將軍,但打敗仗了還是免不了要受罰。畢竟將領的職責是取勝,輸得如此慘烈,毫無疑問是追究領導責任的。好在三人之前都立有軍功,保住性命不是問題,至於官位,那已經是很高的奢望了。

不過,牛人就是牛人。薛仁貴並未就此沉寂,戰功卓著的他依然是皇帝心中的不二良將,東山再起隻是時間問題。

大非川之戰,直接後果是吐穀渾被吞並,唐朝失去了與吐蕃之間的緩衝。同時唐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就此被終結,直接影響了西域諸國對唐政府的依附程度。

此戰過後,吐蕃暫時停止了大規模武裝擴張,而改用蠶食戰略。對此,唐政府曾多次出兵幹預,雙方再次進入了大戰沒有、摩擦不斷的相持階段。

數年後,曾經架起漢藏友誼橋梁,又直接導致唐吐雙方劍拔弩張的吐蕃實際統治者——祿東讚與世長辭。長子論欽陵(因在西域、大非川等戰役中,戰機把握到位,作戰果斷勇敢,被吐蕃國內尊為“戰神”)繼承了父親的職務,幾個弟弟又都手握重兵、稱霸一方。祿東讚家族幾乎完全控製了整個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