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天後!(1)

看過《高宗本紀》或是《資治通鑒》的細心朋友不難發現,自打泰山封禪之後,李治便開始不斷巡幸外地,最初是數月一次,後來竟幾乎發展到一月一次。之所以這樣,不是因為李治喜好遊山玩水,而是因為他的身體越來越差,冬天怕冷,夏天怕熱,春秋天也一定要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才舒服。

李治的每一次出巡,作為正妻的武後都是寸步不離的陪伴,留下太子李弘監國,處理日常事務。

就在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中,政治格局正悄然發生著變化。

雖然武後擁有了相當的權力,但整個大唐帝國的政治核心仍然是病塌上的李治。所有的人,包括武後的權力都得借助於他才能得以實現,否則便是謀逆,便是造反。

在李治看來,身邊的宮女、太監,包括給他看病的禦醫,都是工具。唯有武後,才是病痛中他唯一可以依賴的人,隻有這個人才能給他帶來溫暖。對於武後,他一直心存感激。

留守太子李弘,頗有乃父當年的風采——寬宏厚道,禮賢下士,滿口聖賢之言。平日裏李弘十分關心百姓的疾苦,經常深入民間體察民情。若是有些不那麼合乎禮數的行為,隻要別人說一句“子曾經曰過……”,他就立刻斂容答謝,改過自新。

可以說,李弘是個好人。但好人也會有問題。

一則是他十分喜好讀書,很崇拜教導他的老師和其他飽學之士,認為把政事托付給他們可以完全放心。所以監國時他就常常把大權交給這些大員,自己則深入一線考察調研,體察民情。

關注民生是好事,但作為領導者這種做法未免有些不妥,畢竟這不是他工作的全部。領導者應該多方聽取彙報,同時結合自己的實踐有針對性地製定政策。就算李弘不吃飯不睡覺,每天走訪十戶百姓,相對於整個天下來說,又有多大意義呢?

二則李弘同學繼承了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的光榮傳統。不僅無力縛雞,還像他父親一樣時常處於亞健康狀態。好在他年輕,不至於一生病就動彈不得,但比起爺爺李世民來就差很多了。

對於兒子的做法,武後是有想法的。經曆了這麼多的風風雨雨,她早已把天下看作是丈夫和自己兩個人的。李弘作為未來的皇帝,怎能整天隻關心張家收了多少穀子,李家的母豬又下了幾頭小豬之類的芝麻小事,而將至高無上的權力拱手讓給外人呢?

同時李弘的身體也讓她十分擔心,照顧李治已占用了她大部分的精力,而兒子年紀輕輕就已經如此,以後可怎麼得了?

作為妻子和母親,她做了許多份內和份外的事兒。以她的性格,很難說腦海中沒有出現過諸如“換做我當皇帝會如何如何”的想法。這些年裏,她在處理政務時已開始顯露出要大權獨攬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