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天後!(2)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李治又改年號了),李治下詔,對祖宗(上至爺爺的爺爺的爺爺,也就是李淵的高祖父,下至老爸李世民)及其正妻全部換上了新尊號。如果喜歡本小說,請推薦給您的朋友,記住我們的網址www.jlgcyy.com這本無可厚非,反正人都死了,給倆頭銜也沒啥。但末了拖著的一句倒很是耐人尋味:為避免日後使用“先帝”一詞時指代不明,當今皇上兩口子將使用專門的稱謂:“天皇”、“天後”。

這個理由實在無聊。“先帝”絕不止一個,也沒見哪個皇帝因為擔心被搞混而非要專門再起個稱謂的。

再深挖下去我們發現事實上“天皇”還不如“皇帝”。遠古時期中國就有了“天皇”,他和同為傳說中人物的“地皇”、“泰皇”並稱“三皇”。

戰國末年,一統天下的秦王嬴政覺得自己功過三皇,勳超五帝,已有的尊號都不夠體現自己的牛X,就發明了“皇帝”這一稱號,意思是“皇”和“帝”要合起來才能體現自己的偉大,這才誕生了秦始皇帝。

李治倒好,逆流而動,主動退回到“天皇”。大臣們不少都心中有數,可看到皇帝夫婦,尤其是皇後那副歡天喜地的樣子,唉,有些話還是爛在肚子裏的好。

上元元年,武後上疏,提出了政治建議共計十二條,全部被李治所采納。

其中有兩條建議尤為值得關注:

1、中國人講究孝道,父親去世兒子要服喪三年。建議修改為:母親去世,即使父親健在,做兒子的也同樣要為母親服喪三年。

2、京官工作辛苦,工資卻多年沒漲。建議提高所有八品以上在京官員的薪資待遇,具體加薪的幅度由財政和人事部門協商後報批實行。

前者的推廣較為順利,因為父母的養育之恩本就難分高下,盡孝也不該有所區別。武後這樣做便是要借用法律的形式把服孝製度化,憑借國家強製力來提升女性的社會地位,同樣也抬高了自己的政治形象。

後者的施行就更加順利了。給公務員加薪,可是讓官員們皆大歡喜的事兒。俗話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是誰給咱們大夥謀的福利啊?不是皇帝,是皇後!啊,看來皇後對大夥還是不錯的。於是,就這一下子,許多人都記住了皇後的好。

不管武後是有心還是無意,僅這兩項措施便為自己籠絡了人心,撈足了政治資本。

此外,武後還積極效仿前夫李世民,麵向社會各階層海選人才,組織編寫了《列女傳》、《臣軌》等書籍多達一千卷以上。在當時,這批武氏門下的文人們便被統稱為“北門學士”。

當然,招納他們可不僅僅是為了探討文學或著書立說,在國家重大決策出台的過程中也時常能見到他們的身影。這些人,某種程度上正悄無聲息地對宰相們實施著代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