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江友餘還喊出了這襪子還是海市進回來的,那可是純棉的,絕對不起球。
這年頭兒一條羊毛圍巾如果是從海市拿回來的,那價格都得翻幾番兒,更別說襪子。
5毛錢一雙,還真不算貴。
很多人立刻搶購起來,有沒錢的人家自然是看上一塊錢十雙的。
條件好一點兒的工人,尤其是女同誌,自然是對五毛錢一雙的海市襪子情有獨鍾。
大家算是各取所需。
江友餘有點慶幸帶著自己一個兒子來的。
當時想著怕自己忙不過來,這兩天熨燙襪子之類的也是讓兒子過來幫忙。
畢竟他們家大兒子,二兒子今年都已經13和14。
這年頭兒大家對於讀書可沒有那麼熱情。
基本上他倆讀了個小學,也算是兩眼不一摸黑,就直接在家裏幹活兒。
也算是家裏的勞動力。
大小子跟著他一直忙碌,兩個人忙著收錢,忙著遞東西。
被人圍得滿滿的,一時之間水泄不通。
等到忙完了,手頭這些差不多天都已經黑的見不著人影兒。
兩人才把剩下的東西收拾起來,收拾了攤子,回到了租的院子。
三天的功夫,這襪子賣了個精光,連最後那有破洞的襪子都很便宜的最後處理。
十塊錢15雙全賣光了。
江友餘有點兒激動,這會兒和兒子坐在炕上,倆人在那裏數錢。
三天的時間,他們一共賣了有900多塊錢。
刨去原來的二百多塊錢成本。
居然足足賺了有六百多塊。
江友餘有點兒激動的都不知道該說啥。
這輩子沒有想到做生意居然這麼容易。
他們還不明白,現在的社會總體屬於一個供不應求的社會。
而且很多人因為買不到東西,這些年都苦慣了,好不容易能買到東西的時候,人們難免還是會舍得花錢。
尤其是他們這裏進貨渠道沒有那麼大,附近的襪子廠價格又貴,而且質量又不一定有多好。
不像是江友餘這樣,從烏市進來的襪子都是按斤稱來的。
你想一想,回來之後可操作的空間比較大。
眼瞅著自己兒子也大了,有一些事情還是得孩子們來幫忙,所以跟大兒子,二兒子一商量,倆兒子反正現在在地裏幹活。
忙完了他們家春耕的地基本上就沒啥活兒。
兩個兒子跟著父親一塊兒去進貨,一方麵是跟著父親學習,另外一方麵人多力量大,這樣可以多進幾包貨回來。
於是江友餘帶著倆兒子就開始了這樣的路子。
別人家都不知道他們家從哪兒進的貨。
一個月下來他們居然掙了差不多有兩千塊錢。
主要跑這麼一趟路上就得五天時間。
回來能賣個三五天,尤其是父子三個人一塊兒上路的話,回來起碼能賣十天。
就這樣一個月還能掙2000。
村裏人要是知道,估計想都不敢想。
父子三人知道藏著掖著,反正不能漏戶,有了這筆錢再掙錢感覺信心十足。
他們不光開始賣襪子,還會看一看市場上缺啥,有啥好東西也會進回來順帶手的賣一賣。
兩個月之後他們就在這裏直接弄了個門麵房。
不光賣襪子,還賣背心褲衩兒以及秋衣秋褲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