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麵是從曆史的角度,而從演義角度來看,呂布也是擁有大量戲份的主角之一。三國演義在諸葛亮出場之前,並沒有專一的主角,劉備曹操關羽都占據了相當大的篇幅,其中對關羽有所側重一些,而之外就輪到了呂布,這點上就連袁紹也遠遠不及,這不能不說是因為呂布那傳奇的人生和個人武勇名聲的關係了。古代演義要寫的好,有幾位角色必然不可少,這在前言一文已經說到,呂布便是擔當著這武勇天下第一的角色,而且因為三國演義帶有強烈的曆史因素,而即便在三國這個時期,呂布的傳奇色彩也不見減少,所以說將其戲份大大增加,對其的戲劇角色大為渲染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如三英戰呂布等虛構的故事,在給了劉關張等人戲份的同時也給了讀者呂布武勇天下第一的概念。在演義中,呂布這個人物可以說刻畫得相當成功的。
那呂布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呢?縱觀其一生,很難說用幾個簡單的字來概括。
呂布乃是首先以武將的身份出現,其武勇確實了得,對此呂布也很有自信,《三國誌》中記載,呂布被擒後,對曹操說:
“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而“太祖有疑色。”
呂布對自己很有自信,認為曹操所擔心的隻有自己,而且認為由自己帶領騎兵,曹操帶領步兵便可平定天下,而且曹操(文中稱太祖,因為曹操日後被魏朝尊為太祖武皇帝,三國誌中所稱的太祖一般就指的是曹操。)聽了此番話還有所遲疑,這說明曹操對於呂布所統領軍隊的戰鬥力也是很欣賞的。曹操是漢末的用兵名家,而且和呂布交鋒多年,對呂布的實力應該相當了解,所以說呂布作為武將統兵作戰,確實有其過人之處。
呂布不僅勇武過人,而且頗有才略。《英雄記》中記載稱他在離開袁紹時,袁紹派人追殺,“紹假布領司隸校尉。外言當遣,內欲殺布。明日當發,紹遣甲士三十人,辭以送布。布使止於帳側,偽使人於帳中鼓箏。紹兵臥,布無何出帳去,而兵不覺。夜半兵起,亂斫布黙被,謂為已死。”從中可知呂布不單有武勇之名,而且也善於用計。實際上呂布與王允密謀誅殺董卓;與陳宮張邈密謀取兗州,再夜襲徐州;日後袁術攻打劉備,他能判斷形勢出兵幫助劉備,這些舉動根本不是一個頭腦簡單隻知道匹夫之勇的將領所為。其實作為能統領一軍之人,也絕不會是一個隻會衝鋒陷陣的莽夫。
在《英雄記》中還有一段對於呂布的記載,那是呂布投奔好友張楊時,當時郭汜、李傕通緝呂布,張楊屬下有所心動,呂布知道後做了如下舉動:
“布聞之,謂楊曰:‘布,卿州裏也。卿殺布,於卿弱。不如賣布,可極得汜、傕爵寵。’楊於是外許汜、傕,內實保護布。”
這段話不像一個武將所說,倒是像一個辯士所說的話。雖然此文不一定是實,但是呂布非無智之人這是肯定的。
而且呂布也頗有人緣。張遼乃是日後曹操麾下名將,在呂布死前一直追隨呂布。而呂布手下的高順也是極有才華的將領。而且他與張楊也是好友,張楊還一度想出兵協助呂布,雖然比不過臧洪對張超之友情,但是也相差無幾了。龐舒也在長安城被破後為呂布私藏家小。這些人對呂布都可以稱得上有忠有義,而呂布能交上這些好友或屬下,也可見其人確實有吸引人的一麵。
但是呂布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呂布的缺點比優點更多,而且幾乎是致命的。
呂布帶兵有戰力不錯,但是也導致了他過於依仗武力。如董卓死後他在長安力主殺盡涼州人,所依仗的便是自己率領部下的戰力。但是一味用強,導致涼州人盡反,長安也被攻破。這是其雖有武勇,但是不知道用勢,隻以武力為先的結果;再看他在兗州對曹操,一度占據優勢,卻被曹操反敗為勝。其一是用兵上不如曹操,在占據要點上屢有失策,其二也是不會造勢,當時曹操和呂布都缺糧,曹操一度甚至要依附於袁紹,其情勢比呂布還危急。但是不久後便恢複過來,而呂布在此期間毫無作為,不能製造對自己有利的形勢;再看在下邳最終迎戰曹操時,陳宮獻計,呂布自己也認可,卻最終因妻子的一席話放棄。這比較日後三分天下的曹操劉備孫權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上就差的遠了。
呂布作為一名統兵將領,其才智確實足夠,但是要作為一國之主,不單統兵,還要統領文臣武將,就不足夠了。陳登曾說曹操將呂布用為鷹犬,呂布居然也默然,可見呂布也認識到自己的弱點。
上麵說的是呂布的才能,再說呂布的性格。呂布有高順、張遼這樣的屬下,有張楊、龐舒這樣的好友,說明他確實有一定的吸引力。(當然在之中也有同鄉的因素,張遼、張楊還有王允等人都與呂布都是並州人)但是,他的性格缺陷也是相當嚴重的,是怎麼樣的性格缺陷呢?便是急功近利,而且貪小利而忘大義。如丁原董卓兩人之死,給了呂布相當大的好處,但是也給了他極大的罵名。古人重視氣節忠義,尤其是弑主,最不能為人所容。你不想在原來主公麾下,離去就可以了,所謂臣可以擇君,對此古人還是相當寬容的。但是你不但叛變,還殺了原來的主公邀賞,這就是極大的過錯了。而呂布不單做了,還一連做了兩次,(假如細說起來呂布偷襲收留自己的劉備也可以說是一次背叛,隻是他一來未殺劉備,二來劉備並非他的主公,這就不算了。)這使得他日後到了關東各諸侯處便難以生存。比如他殺了董卓,為袁術袁紹報了大仇,但是袁術不齒其為人,惡其反複,拒而不受;袁紹一度收留之後卻擔心呂布為自己的禍害而要殺之。正是因為有如此的劣跡,曹操才會在聽到劉備說丁原、董卓的名字時殺掉呂布,否則即便劉備說再多的壞話,曹操也未必不收留呂布。
呂布再有一個極大的缺點,便是一朝得誌就目中無人,和同僚關係搞的很糟糕。之前說過,誅殺董卓的一大因素很可能就是呂布是並州人,和董卓的涼州派係搞不好關係。而殺了董卓後,呂布得掌大權,卻和涼州人的關係越來越差,甚至要誅盡涼州人。等到了袁紹處,也是因為呂布認為自己有功於袁家,看不起袁紹手下眾將,終於和袁紹決裂。
事實上任何一個主公都不希望會有呂布這樣的下屬。有了他,其他的下屬都要被排斥;若是隻重用他,卻要提防被他取了腦袋。
問題是呂布並沒有認識到這點,到劉備處他哭訴說:“我與卿同邊地人也。布見關東起兵,欲誅董卓。布殺卓東出,關東諸將無安布者,皆欲殺布爾。”
呂布隻知眾人要殺己而不知其為何要殺己,其主要原因是因為他是個極其自我中心的人,根本不認為自己有錯。(也難怪劉備“見布語言無常,外然之而內不說”了)比如他射戟救了劉備一次,便認為對劉備有功。卻全忘記了,若不是他偷襲徐州,劉備怎麼會落得要他救的下場,更別說劉備不久後就被他攻打逃亡。這樣的情況下還希望劉備為自己說好話,可見呂布其人太過自我中心,隻知自己對他人的恩,而不記得自己對他們的仇了。
屬下做不成了,那做主公呢?呂布也有相當大的缺陷,最大的問題還是不會用人。高順乃是他手下大將,為人忠誠善戰,呂布也知其為人。郝萌做亂時首先逃至高順處,可說對其信任之,但是卻不重用,在郝萌之亂後反而將高順的部下都交給自己的親戚魏續,但是日後就是魏續背叛了他。同是郝萌之亂,郝萌部將曹性檢舉陳宮同謀,呂布因為陳宮是手下重將,而不追查,這確實做得很好。但是臨到重要關頭,又疑心陳宮,不能用其計。(另據史書上記載呂布可能有喜歡搶部下老婆的缺點,這樣眾人不離心才怪了。)
作為主公,對於下屬的關係要調解之,雖然不能讓之結為派係,但是更不能讓其相互猜忌,甚至自己也猜忌部下。呂布做不到這點,如此,不敗才怪了。
作為下屬不能忠於主公,作為主公又不能統合下屬,呂布或許隻能作為一個混世魔王來攪和一下天下局勢吧。
簡單介紹一下曆史上的呂布其人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五原地處蒙古,可見呂布很可能有少數民族血統,那麼神箭飛騎的本事是天賦來的。“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這一段猛一看跟董賊年輕時還真像。年輕時因為驍勇而在並州刺史丁原手下做騎都尉(類似於典韋之於曹操),可是後來“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主簿者文書也,就是楊修做的活。可見呂布是被老羅醜化成一個文盲的,人家畢竟當過主簿耶。
呂布個人的勇武,可以和項羽、袁達等傳奇猛將媲美,其戰績也堪稱了得。而其陷入的悲劇則多少與項羽有相似處:過於迷信個人武力,無視政治手段,任用將領過於膽小等等。一切的一切隻因為他過於勇猛了。勇猛成了他的最優秀的地方,從而使他放棄了其他的優點,大致如是。
考慮一下這個人,一個生在遊牧民族的地方的男人,小時候不大可能受係統的政治教育,他所有的政治經驗可能完全來自於在丁原手下的官職升遷等。但在仕官時,他更多地依靠了自己的勇武,而在手腕上是絕對不行的。猛然之間,他踏進了亂世,踏上了亂世的舞台,他隻能依靠他的勇武。其實人們對他的詬病是他的背叛,即使他殺董賊是正義之舉。受儒家思想毒害的舊勢力——袁紹、袁術、張邈等都對他避若蛇蠍。可是亂世本來就沒有這麼多講究,任何事都必須以最終的政治利益出發。從這一角度而言,呂布隻是選擇了最符合他利益的事。從這一點來講,劉備和曹操其實和呂布是一類人:他們摒棄了一切繁文縟節和道義觀念,追求的是自己的天下。可劉曹何等梟雄,他們做的肮髒的事都打著正義的幌子,而呂布則太誠實了,於是人們把矛頭對準了他。其實他唯一做錯的,是他不夠虛偽。
可以這麼說,呂布這種人的存在是亂世的必然,可是他的死亡也是亂世的必然。沒有這種人,亂世不稱其為亂世。可是他如果不消亡,亂世無法結束。他隻是為亂世而生,在亂世中扮演一個可能很顯眼的配角,然後匆忙謝幕。他的英姿固然瀟灑,他的能力固然驍勇出眾,可是他不懂得演戲,所以他隻能謝幕。
陳壽說:“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複,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其實“輕狡反複,唯利是視”,哪一個亂世人物不是如此?隻不過呂布始終是個孩子,以為用在草原的那一套就可以馳騁中原。他太短視,也太淺顯。而“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倒是很客觀地說了一條曆史規律。
歇後語
呂布見貂蟬——迷上了
呂布戲貂蟬——英雄難過美人關
讚詩一首
切切情長總是癡,英雄無奈醒來遲。一從赤兔奮蹄去,萬古唯留駐馬石。
養虎飼鷹不自值,誌節何必更曾失。應知大耳多無義,枉論轅門射戟時。
至今念念思悠悠,血染連環未忍收。多記虎牢龍起處,何來三姓與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