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影前史(1 / 2)

電影的誕生經曆了漫長的過程,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它是許多科學家、發明家,甚至模仿者漫長探索的過程。在時間上,這些光學、化學上的探索與實驗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但是,關於光影理論的知識,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被先秦諸子經典之一《墨子》記載,這是人類對光學理論最早的貢獻。而產生於漢武帝時期,並在唐宋以後廣為流傳的“燈影戲”,則是對光學理論的最初的應用與實踐。13世紀,“燈影戲”傳入中東、歐洲、東南亞等地,這便產生了以後的“幻燈”、“走馬燈”等形象的、運動的視覺遊戲。電影正是起源於這些視覺娛樂遊戲之中。

《鴿子棚》

(一)攝影術的發明

從某種程度上說,電影是對攝影(照相)技術的繼承和發展,電影實際上就是“連續攝影”,照相技術的出現和使用是電影產生進程的第一個裏程碑。1822年,尼埃普斯將印刷用的瀝青塗在金屬板上,置於暗箱中,經過長達14小時的曝光,終於得到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餐桌》。但是真正得以永久保存下來,並獲得大多數攝影史學家承認的世界上第一張照片,是尼埃普斯1826年經過八小時曝光、在自家閣樓後窗拍攝的《鴿子棚》。

初期的銀版照相法隻能拍攝靜物和風景,即使是這樣在拍攝的時候還需要14個小時的曝光時間。而到1839年,時間就大大地縮減了,隻需30分鍾以上。或許有人會問:曝光需要這麼長的時間,被照的人是不是覺得很不方便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照相對當時的人們而言,隻是一種新的繪畫手法。直到19世紀中期以後,經過對照相技術的多次改良,運用了賽璐珞這一物質,曝光的時間縮短到隻要幾秒鍾,照相和照相機械才很快流行起來。

然而這時,這些拍攝機械並不能夠對拍攝的對象做持續的拍攝,因此隻能算是尚處在萌芽階段的攝製機械。然而,正是有了這些簡單拍攝機械的發展,才奠定了連續拍攝的基礎。最先將照相法運用於連續拍攝的,是攝影師愛德華·幕布裏奇,他從1872年開始,在五年的時間裏,運用多架照相機對一匹正在奔跑的馬進行持續拍攝,這個實驗於1878年獲得成功。這位聰明的攝影師將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當馬跑過的時候,照相機的快門就被打開,馬蹄騰空的瞬間姿態便被依次地拍攝下來。為此,愛德華·幕布裏奇獲得了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及裝置的專利權。這種裝置就是攝影機的雛形。

(二)電影膠片的發明

1881年,雷諾發明“活動視鏡”時所使用的圖片帶,可以看作是電影膠片的雛形。1887年,愛迪生在一間名為“第五號”實驗室裏將留聲機的改進與活動照片的試驗相結合,和助手迪克遜一起製成了“留影機”。此後,愛迪生便要求製造商卡爾畢特供給他一些賽璐珞膠片。為了嚴格地標記每一個畫麵的位置,愛迪生在膠片邊緣上剪出鋸齒,用以配合齒輪。由於這種膠片質量很差,且底厚又不柔軟,愛迪生隻好尋找別的膠片供應商。此時,製造柯達相機的伊斯曼正好製成了透明的賽璐珞膠卷,並生產出加長的賽璐珞軟膠片。愛迪生實驗室購得了這些膠片。由於這些膠片質地柔軟,原來在膠片邊緣剪鋸齒的方法便不實用了,代之以在每格畫麵中央打孔的方法。但是,這種膠片中部穿的孔太多,侵占了膠片的畫麵。經過多次的實驗,最後他們把洞孔放在帶子的兩邊,每個畫麵四對洞孔,這樣就創造了一種與今日還在使用的膠片完全相似的電影膠片。這種兩邊穿孔的方法,可以保證完整流暢地攝影,並能更好地再現動作,並且使相等的間隔時間裏所攝取的畫麵嚴格地處在中央位置。同時,使得底片洗印正片過程更為便利。因此,電影膠片的發明權,無疑應歸於愛迪生和他的助手迪克遜。

(三)活動攝影機的出現

如果在黑暗中點燃一根火柴,然後吹滅,你會發現眼睛裏還殘留著火光的影像。這是因為原來的火柴棒形成了圖像,通過視覺暫留原理在我們的視網膜上形成了這一影像。電影就是根據人眼的這種心理錯覺現象發明的。依據這一原理,普拉托於1832年底成功地製造出了被稱為電影雛形的“詭盤”。一年後,他對“詭盤”作了詳細的說明:“假如幾個在位置上和形狀上麵漸變的不同的物體,在極短的時間和相當近的距離內連續在眼前出現,那麼眼膜上所得到的印象,將是彼此銜接的而不是相互混淆的,會使人以為看到了一個單獨的物體在逐漸地改變著形狀、位置。”其實,這也就是電影放映所依據的原理。1834年,英國人霍爾納發明的“走馬盤”(zootrope)給予“詭盤”以新的發展。這種“走馬盤”是在硬紙盤上畫上連續動作的圖畫,這意味著未來影片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