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影前史(2 / 2)

1851年,法國光學儀器商杜波斯克第一次做了將照片應用到“詭盤”上的實驗,其目的就是使照片活動起來。這些活動照片是用“逐張拍攝”法拍攝的,也就是將一個動作分解成幾個不動的姿勢拍攝。他把這種器械稱之為“活動鏡”。在以後的20年裏,來自不同國家的幾個科學工作者更新了杜波斯克的實驗方法,產生了一批頗為成功的成果。這些成果中,最為顯著的是1870年美國人亨利·海爾發明的“幻光鏡”。他用這個裝置第一次做了人物活動照片的公映,總共放了18張照片,由三組同樣表現一對華爾茲舞伴的六張連續照片構成。這進一步為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879年,法國人艾米爾·雷諾依據“詭盤”的原理製造了“活動視鏡影戲機”。以此為基礎,雷諾一年後又獲得了“放映式活動視鏡”的專利權。1881年起,他又開始研究一種讓活動影像的放映延續到幾分鍾的器械,即用一種繪有圖像的膠質底片,嵌在一條粗帆布帶子裏麵。同時,雷諾受到自行車腳蹬輪的啟發,把一種連動裝置裝進“活動視鏡”裏麵。他在圖片的邊緣部分均勻地鑽了幾個洞孔,使圖片帶能夠自由順暢地在那個同步連動裝置上與“活動視鏡”的轉把相連,這使觀看者很流暢自如地看到這些活動圖片。經過多次的完善,1888年,雷諾製成了一架使用帶孔圖片帶的放映機——“光學影戲機”。這就是現代電影放映機雛形。

與此同時,有關電影放映器械的科學實驗仍在進行。發明巨匠愛迪生自1889年從歐洲回到美國之後,便集中全力製造一種帶透視鏡的器械,以便在工作中直接觀看像實體鏡裏的照片那樣的照片。同年的10月6日,愛迪生在助手迪克遜的協助下,成功地製造了一部“電影留聲機”,並用50英尺長的影片作了簡單的放映。這是第一次畫麵和聲響同時呈現的影片放映。後來,他們把“電影留聲機”改進為“電影視鏡”。但是“電影視鏡”構造簡單,無法直接在銀幕上放映,而且每次隻能供一個人觀賞。於是,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對“電影視鏡”的構造進行了重大的改進,於1894年底研製成功了完善的電影放映機——“活動電影機”。這是一架既可以拍攝又可以放映賽璐珞軟膠片的機器;機器在成本和重量上,都要遠遠低於愛迪生和其他發明家們的那些設備;在速度上,愛迪生的電影視鏡是1/48秒的畫格,而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則是1/16秒的畫格,更為接近於1/24秒畫格的正常速度。“1895年是攝影術取得驚人進步的一年。同年9月,托馬斯·阿馬特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產棉州博覽會上放映了活動圖片。11月,萬克思·斯克拉達諾夫斯基在德國柏林溫特加登放映了電影。”(霍華德·勞遜:《電影的創作過程》,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5頁)。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大街14號大咖啡館中,用這架活動電影機首次公映了他的影片。這一天不僅僅標誌著放映術的完成,同時標誌著電影的真正誕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