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就和走路要選對方向一樣重要,問題點找不準,一切手段都是徒勞。在找問題點時,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多問幾個為什麼,將真正的問題點找到了,定位準確了,才能想透問題,並能給解決問題提供更快捷的途徑。
如果你不知道怎樣才能把問題想透徹,可以采用“魚骨圖”(特性要因圖)的方式進行分析,見圖3-1:
圖3-1“魚骨圖”示例
用“魚骨圖”進行分析的操作方法如下:
先將問題的現狀畫一條主線(上圖中的橫線);
找出與問題相關聯的幾個主要原因,畫成長斜線型,與主線相交;
分別在幾個主要原因上尋找造成問題的次要原因,並用短斜線畫出,用文字標明問題點;
將“魚骨圖”上的次要原因進行歸納,這樣,問題的原因一目了然,問題也就想透徹了。
隻有這樣詳細分析,把問題想透徹,找到問題的關鍵點,解決問題時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找到問題發源地
遇到問題怎麼辦?大家一定會說:“找原因啊。”
是的,每一個思維正常的員工都會這麼說。但站在一個培訓師的角度,我認為隻是找“原因”還遠遠不夠,我們要找的應該是“源因”。這個“源”是“源頭”的“源”。也就是要找到問題的發源地,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留後遺症。
我們來看一下被譽為日本“經營之神”的鬆下幸之助是如何做的。
1918年,新創立的鬆下電器製作所隻有1名雇工,他們一開始生產的是腳踏車的車燈。那時候,生產腳踏車車燈的工廠不少,競爭十分激烈,鬆下電器製作所生產的車燈遇到滯銷問題。鬆下幸之助開始尋找滯銷的原因。經過調查,他終於弄清楚了原因。原來是這種車燈的電池隻能用2~3個小時,壽命太短,電池費用過高。使用腳踏車的都是低收入群體,他們覺得不實惠,所以不願意購買鬆下電器製作所的車燈。
由此看來,鬆下幸之助比一般的製造商多走了一步--找到了腳踏車車燈滯銷的原因。如果僅僅是找到這個“原因”的話,那他還不足以成為“經營之神”。因為這樣的原因,那些有頭腦的廠商也會找到(事實上有的廠商已經找到了)。我們來看鬆下先生接下來是怎麼做的。
鬆下幸之助分析腳踏車車燈滯銷的原因是消費者不願購買,而不願購買的“原因”是電池不耐用。因此,這個“源頭”在電池上。要讓消費者願意買車燈,就要解決電池的問題。
這樣,鬆下幸之助就把腳踏車車燈滯銷的“源頭”向前又推進了一步。我們查找問題的原因,就要拿出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進行層層分析。
鬆下幸之助采用拉燈絲的新電線,再配以特殊的電池,終於將車燈電池的使用壽命從2~3個小時提高到30個小時,而且故障也減少了。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電池費用過高”的問題。
優秀的人士之所以優秀,常常表現在處理問題的執著精神上。鬆下幸之助就是因為在每個問題上都比同行多做一分,所以才贏得了“經營之神”的美譽。
“電池費用過高”的問題雖然解決了,但這不等於鬆下電器製作所的腳踏車車燈就有了銷路。鬆下幸之助去腳踏車店推銷時,車店老板依然拒絕銷售他們的車燈。原來,車店老板以為他推銷的還是過去那種隻能維持2~3個小時的車燈。
鬆下幸之助又開始追根溯源。這一次的“源頭”在“心態”方麵--車店老板依然用過去的眼光對待他們改良後的新車燈。
“源頭”找到了,鬆下幸之助又采取新的應對方式,他給每個腳踏車店放了3台改良後的新車燈,並讓其中的1台一直亮著,以此驗證新車燈可以亮30個小時,另外2台留做促銷。結果有個車店當天就賣出去了1台。這讓鬆下幸之助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