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換個角度來思考--不要吊死在一棵樹上(1 / 2)

 慣性思維會讓人走進死胡同

 遇到問題時多聽聽同事的意見

 請領導提意見

如果有人問你:“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問題怎麼辦?”大家一定會說:“想辦法解決啊。”這話說得對。但當真正遇到問題時,員工的表現一般有三種:

第一種:短時間想不出方法就氣餒,失去了解決問題的熱情。這種情況多是出現在一些平庸的員工身上。

第二種:順著一個思路一直想下去,想不出方法不罷休,抱著非把問題解決不可的決心。這樣的員工對工作非常執著,有著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勁。

第三種:一條路走不通就改走第二條或第三條,不會在一棵樹上吊死。此類員工懂得靈活和變通,不會走進問

題的死胡同。

盡管第二種類型的員工也是好員工,但領導通常更喜歡第三種類型的員工。其實,要做第三種類型的員工並不是難事,隻要我們在按照慣性思維想不出方法時,及時改變角度,懂得變通,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這裏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鄭州大學新聞係教授王振亞在給我們講“新聞采訪”課的時候,講述了解放軍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攻打越南軍事高地的神奇故事。

在解放軍進入越南時,遇到一個被越軍和世界軍事觀察家稱之為“固若金湯”的高地。要攻打越南,這是必由之路。而這個高地地勢險要,居高臨下且易守難攻。裏麵的構築堅固,軍事設施先進,給養配置充足,火力自然也極猛。越軍自以為堅固之至,所以極力叫囂:“解放軍全力以赴攻下這個高地,至少也要半年時間。”對這個高地較為了解的世界軍事觀察家則認為,解放軍最快也要3個月才能拿下這個高地。

一開始,解放軍采取的是正麵攻擊,但遭到了越軍的猛烈轟擊,不但傷亡慘重,而且沒有達到攻擊的效果。

軍隊在戰鬥中打擊敵人、搶占地盤,和我們在工作中解決問題是一個道理。如果不得方法,而隻是一味蠻幹,既消耗時間和人力,又達不到最終的目的。

在局勢和地形對我軍十分不利的情況下,解放軍指揮員沒有固守之前的作戰計劃,而是改變思考問題的角度,重新製訂作戰方案。

在工作中解決問題也是一樣,如果一個方案在運作時遇到困擾,或者造成較高的成本投入,就要換個角度來思考,尋找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解決方式。

這一次,解放軍將作戰方案調整為正麵佯攻和迂回包抄相結合,用正麵佯攻麻痹敵人,派小股部隊迂回到敵人背後合圍包抄。結果隻用了1個多小時就攻下了這個固若金湯的高地,從而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沒有什麼問題是解決不了的,隻是我們有時需要改變觀察問題的角度和分析問題的思路。

再看《莊子》裏麵的一個故事。

惠施將魏王送的一顆大葫蘆籽種下,結果結了一個特大的葫蘆。惠施對莊子說:“因為葫蘆太大了,所以派不上用場。”莊子問其故,惠施說:“把它劈兩半當瓢裝水用吧,這個葫蘆的皮薄,其堅不能自舉,更別說裝水了。我實在想不出它有什麼用途。”莊子聽後,就給惠施講了一個故事。

戰國時代,宋國有戶人家有一個治手皴的良方,按照這個方子,能研製出一種藥。在寒冷的冬天,隻要在手腳上塗抹這種藥,沾水後手腳也不會皴。因為有這稀世良方,他家雖世代以漂洗為生,手腳卻保養得很好。一天,有個過路的人偶爾聽說他們家有這稀世良方,就與之商量,以百金購買。那家人覺得此藥方在他們家使用已久,也沒賺到多少錢,現在有人願出百金購買,就幹脆賣給他。那過路的人拿了秘方就直奔吳國,並把這個秘方獻給了吳王。當時,吳國正和越國開戰,吳王將戰期定在寒冬臘月,並向越國發起水戰。因為吳國有此秘方,將士們在水戰中手腳可以不皴不凍,所以戰鬥力很強,最後,一舉擊敗越國。這個人因為向吳王獻秘方有功,被吳王封地封侯,享受榮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