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弗信惟有讀書高,偏喜煙花巷裏過
從高小開始,戴春風起了一個正式的學名叫征蘭。戴征蘭在學校裏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開始時是他文章做得好,而到了後來,他其他方麵的天賦也慢慢凸顯出來了。
戴春風從小因為逞強好勝,愛打抱不平,所以吃了母親許多鞭子。那時候他還不敢鋒芒太露。如今到了離家一百多裏外的縣城,山高皇帝遠,他自然如同猛虎出柙,野馬脫韁,在廣闊的天地中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1911年中國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辛亥革命。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推行革命思想,發動武裝起義。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3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這一切,都在少年蠢蠢欲動的心靈上又加了一把燃燒的火苗。
在學生中間,反對帝製、反對封建的革命思潮始終是風起雲湧的。但大部分人都隻是抱有這樣的想法,卻無實施的決心和膽量。但是戴春風不同。他從小就天不怕地不怕,想什麼就幹什麼,雷厲風行。比如一次曆史課上,當教員毛英講到五代時花蕊夫人無端被射殺時,戴春風忽然拍案大罵:“趙光義混蛋!”一語既出,震驚四座。而戴春風卻泰然自若。這也很好理解,從小他就是老師的寵兒,每次在學堂裏,他都能跟私塾老師隨便對話,並不用顧忌課堂禮儀。
而另一次他領著同學轟走國文老師的事情,更讓他在全校出了名。
那節課上,國文老師在講解《孟子·離婁下》中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為腹心;君之視臣為犬馬,則臣視君如路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他說道:“孟子此話並不正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子不能視父為路人,為寇仇,那麼臣亦不能視君為路人,為寇仇。”
老師剛說完,戴春風就一下子站了起來,大喊一聲:“你講的完全是封建落後的君臣思想,根本就不對。你還是帶著你的舊腦筋滾蛋吧,別在這裏汙染學生的頭腦。”
身邊的同學雖然都和他有相同的想法,但是誰都沒敢吭聲。還有一個人拉拉他,讓他收斂一些,小心被學校記過。沒想到戴春風幹脆站到了課桌上,對著全班大聲宣講起來:“現在已經是民國了,宣傳保皇派思想的老師還適合留在學校嗎?我提議,希望國文老師換人的學生來我這裏簽字,我們要聯名把保皇派的老師趕出學校!”
老師站在講台上,已經是麵色蒼白。在現在這個敏感時候,誰還敢把自己聯係上保皇派三個字啊?學校也是為了息事寧人,不日就開除了國文老師。
清王朝被推翻的時候,戴春風率先剪去了長辮,以示革命之心。但是也有很多學生想剪不敢剪,特別是那些家裏比較有勢力,卻又封建守舊的學生。
有一次,戴春風在學校裏當著學生家長的麵,一剪子把同學周長行的長辮子剪掉了。這件事可是在學校裏掀起了軒然大波。教員們認為戴春風膽大妄為,行為出格,簡直是辱沒了校風。但是學生們卻私下裏稱讚他破舊立新的革命思想,甚至效仿他的行為,互相剪去頭發。學校見學生們都不聽管束,在全校大會上公開表示要處分戴春風。但是沒有想到決定剛剛做出,就遭到了全體學生的強烈反對。有聯名上書的,有直接到校長室請命的,還有以罷課相威脅的。在壓力之下,校長隻好撤銷對戴春風的處分。這件事情之後,戴春風在學校裏的名望再次大增,幾乎成為了學生中的領袖。
為什麼對戴春風欣賞、敬佩,並追隨他的會有那麼多學生呢?這還得從平時的學習生活說起。
在當時因為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寄宿生的年紀有大有小,而且相差懸殊。朝夕相處之下難免發生衝突,而每一次衝突都以年長體健的學生欺負年幼體弱的學生而告終。戴春風剛入學的時候才14歲,14歲的少年就算長得再結實,也隻是個文弱的書生,不可能贏過大學生。但是他天生不服輸,每次和比自己強的人對峙的時候,總是堅持到底,不肯示弱。漸漸的,也就沒有人敢再找他麻煩了。但是隻要他看到或者聽說新生被老生欺負,立刻就會替人出頭,做別人的“保護傘”。於是在新生之中,慢慢成為了“老大”。
從此,戴春風十分得意。他很享受這種前呼後擁的感覺。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拉攏年紀大的學生,他總是用不多的生活費請同學下館子。到後來跟飯店老板混熟了,也都讓他賒賬請客。他喜歡結交朋友,交際應酬之間,從來不貪小便宜,用錢非常慷慨。據說當時江山縣縣城內所有菜館,無一家他不曾光顧,也無一家不曾欠賬。但是他很守信用,欠錢借物,都是到期歸還,從不拖遝。這種“江山浪子”行徑為他贏得了許多貧困學生的支持,但是也在老師眼中,奠定了他“油頭粉麵”的形象。
另外一些品學兼優,性格溫和的優秀生則是被他的魄力吸引過去的。每個人都有崇拜英雄的心理。但是並不是每個時代,每個地方都會出現英雄。因此很多時候,人們就會被小混混蒙蔽住,誤把他們的江湖習氣當作英雄義氣。但是戴春風的身上的確也有很多吸引人的優點,比如他的坦率熱忱,雷厲風行,比如他的愛管閑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比如他的虛心受教,知錯就改,比如他的平易近人,熱情助人,這一切都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磁場,吸引著他身邊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