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實卻截然相反!
天詐帝統治下的大遼已經是日薄西山,於宋徽宗趙佶所統治的宋,可以說是半斤八兩,難兄難弟。
金國見宋國無意出兵。
便自己帶著軍隊向大遼發起衝鋒。
宣和四年。
遼國被攻破,金軍完顏杲攻下中京,進據澤州,遼國天詐帝逃往鴛鴦泊,後被追擊,繼續逃往西京,後天祚帝逃入夾山。
金兵大勝,完顏杲命宗望向金太祖報捷,朝中設宴慶賀。
期間金國派遣高慶裔來商量夾攻之事。
此時已經剿滅方臘的童貫風頭正盛,被趙佶大力封賞了一番,正是躊躇滿誌的時候。
他帶兵從南方進攻。
在他和趙佶等人看來,大遼已經不行了,自己作為“仁義之師”必然大勝,遼軍必然倒戈卸甲,望風而逃。】
禎明二年。
悶在府中假裝乖寶寶的楊廣直接被神跡裏趙佶一眾朝臣一臉自信的樣子逗笑了。
“我算是看明白了,這宋金聯盟宋國壓根就是個陪襯啊!
這金國滅遼而已,哪裏需要宋國啊!
真不知道哪個給宋國的自信?”
楊廣覺得以後這神跡會成為自己的快樂源泉之一。
這可比在母後麵前裝乖寶寶快樂多了。
【當時遼朝內部以為天祚帝在前線陣亡或被圍,於是在南京立耶律淳為皇帝。
宋國的主要對手被換成了耶律淳。
然而對於這個臨時成立的小朝廷。
大宋的軍隊不能說勢如破竹,隻能說毫無進展。
遼軍不是方臘的起義軍,即便遼國日薄西山,遼軍仍然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宋國爛到骨子裏的軍事理論和政策,並沒有如金國一般有效。
童貫對\\\"和平\\\"攻下燕地抱有幻想,因此竟然要求種師道在進軍途中不許侵擾地方,甚至不允許對遼軍主動挑起作戰。
好似一個非暴力不合作的\\\"和平進軍\\\"。如此荒唐的要求,既顯出宋兵的軟弱,又顯示出童貫的自大。
種師道麵對他的壓力,不得不下令約束部將不得主動出擊,挑釁,後來麵對遼人的進攻一時之間也不敢還擊。
然而實際上,燕地的漢人對於宋國可沒有多少歸屬感,遼國雖然有因為宋國承諾而投降的,但不多。
這種情況下,宋國所謂的仁義之師就成了笑話。】
宣和元年。
“簡直是大逆不道!”
“該死!這些忘恩負義的畜生,竟然不尊聖恩!”
“全都是叛徒,漢奸!”
“我大宋遲遲不能收回燕雲十六州全都是這些吃裏扒外的家夥導致的!”
一時間,朝堂上滿是義憤填膺之言。
滿朝文武恨不得將燕雲之地的漢人們剝皮抽骨!
仿佛所有的問題都是他們造成的。
此刻,燕地的漢人成了他們口中的敵人,遼人的走狗,農民起義的幕後黑手。
反正往他們身上推就對了。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七月,耶律淳病死,其妻蕭氏以太後主政。
這個時候宋相王黼,鼓動趙佶讓童貫、蔡攸再次發兵,以劉延慶替代種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