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係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春秋時期,官學開始逐漸演變為民間私學。易學前後相因,遞變發展,百家之學興,易學乃隨之發生分化。自孔子讚易以後,《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聖典,六經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並列發展:一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家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
《四庫全書總目》將易學曆史的源流變遷,分為\"兩派六宗\"。兩派,就是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六宗,一為占卜宗,二為禨祥宗,三為造化宗,四為老莊宗,五為儒理宗,六為史事宗。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
周易成書背景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後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著世間一切。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借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的欲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
周易成書時間
成於西周
顧頡剛關於《周易》卦爻辭製作年代的考證結論,認為周初作。李學勤也認為顧頡剛此文“推定經文卦爻辭‘著作年代當在西周初葉’”,“為學者所遵信,可以說基本確定了《周易》卦爻辭年代的範圍,是極有貢獻的”。
成於戰國
大多學者認為《易傳》成書於戰國。易傳的成書問題,自歐陽修《易童子問》與蘇軾之後,數百年來已經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錢穆、顧頡剛、馮友蘭、郭沫若、李鏡池等等海內外的學者名家均斷定司馬遷《史記》的說法不足信。其稱易傳為孔子所做,若非司馬遷之誤,就必是漢儒劉歆所偽造。根據《易傳》的內容來看,應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學出現以後的作品,有明顯的黃老道家與陰陽家色彩。
成於西漢
顧頡剛根據箕子和康侯兩條卦爻辭,指出《周易》卦爻辭為文王所作的傳統說法不可信。顧頡剛繼《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之後作《論易係辭傳中觀象製器的故事》,是對其所說《周易》卦爻辭所無的觀象製器故事的專門考論,意在證明《係辭傳》觀象製器章講到古史帝係人物的話是西漢後期人的說法。
關於《係辭傳》與《世本》的關係,胡適指出,“《世本》所據傳說,必有一部分是很古的,但《世本》是很晚的書,《係辭》不會在其後”,“《世本》不采《係辭》,也許是因為《係辭》所說製作器物太略了,不夠過癮。《係辭》那一章所說,隻重在製器尚象,並不重在假造古帝王之名。若其時已有蒼頡沮誦作書契之傳說,又何必不引用而僅泛稱‘後世聖人’呢?”郭店戰國簡本《老子》的麵世,證明胡適對顧頡剛的批評是正確的。
周易周易作者
《漢書·藝文誌》在描述《周易》的成書過程時,稱“人更三聖,世曆三古”。三聖,即伏羲,文王和孔子。
否定孔子作《易經》的大學問家很多,如歐陽修、龔自珍。當代學者錢玄同精心考據後認為“孔丘無刪或製作‘六經’之事。”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斷言:“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聖亦憑臆之說”。清儒家學者幾乎一邊倒認為“孔子以前不得有經”,康有為則認為:“凡‘六經’皆孔子所作”。
根據現代學界研究,一般認為,《周易》(64卦及卦爻辭)為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文王之手,卦爻辭為周公所作。
周易名稱由來
《周易》又稱《易經》,分為經部和傳部,經部之原名就為《周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凶的判斷,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係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文的注解和對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麵的論述。馬王堆帛書
“周易”一詞的解釋,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二種:一種認為《周易》是周代占卜之書;一種認為《周易》是講變化的書,英文中TheBookofChanges的譯文就是取此義。
春秋時,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傳》這部史書當中,多次提到“周易”,但從當時人們運用的《周易》看,隻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符號)卦爻辭。
戰國時,以解釋《周易》為宗旨的《易傳》成書。《周易》和《易傳》並稱為《易》,如《莊子》所謂“易以道陰陽”、《荀子》所謂“善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傳》。
西漢以降,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製,采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效仿先秦與漢景帝把道家黃帝與老子的著作稱經的做法,也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稱為“經”。《周易》和《易傳》被稱為《易經》,或直接稱為《易》。自此以後,《周易》、《易經》、《易》混合使用,有稱《周易》,有稱《易經》,有稱《易》,其實含義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傳》,一直沿用至今,仍然沒有嚴格區分。有的學者為了區分《周易》經傳之不同,稱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為《周易古經》,稱注釋《周易古經》的十篇著作(易傳)為《周易大傳》。
“周”之涵義
具體地說,“周”字,有二義:
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複始。
②:指代號,即周朝,古代常稱周朝的書為周書,如《周禮》、《周語》等。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也有人認為《易經》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因周文王得名。
“易”之涵義
①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
②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製度的變革為條件。
③日月為易,象征陰陽。從文字學看,“易”字的構成是“日”、“月”。“易”上為“日”。“易”字演變
④日出為易。“幹”的本義。
⑤易是占卜之名。
⑥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麵對變易的書。
⑦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相互變化。如一般太極圖所示。有說“易”的甲骨文為象征將一器皿水(或酒)倒入另一器皿之中,以示變換、交易。
⑧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恒常的道不變。《係辭傳》:“生生之謂易”。
⑨指古代卜筮之書的代名詞。《周禮》“太卜”的記載中,有《連山》、《歸藏》、《周易》三部筮書稱為“三易”,故易是筮書專有名詞。
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恒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
1.順乎自然的,表現出易和簡兩種性質;
2.時時在變化之中;
3.又保持一種恒常。
日月的運行表現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
周易內容解說
《易經》由本文的“經”和解說的“傳”構成。“經”由六十四個用象征符號(即卦畫)的卦組成,每卦的內容包括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組成。卦爻
一:爻,卦畫的基本單位為“爻”,爻分奇畫與偶畫,奇畫由一條長的橫線而成“—”,俗稱“陽爻”;偶畫是以兩條斷開的橫線而成“--”,俗稱“陰爻”。每一卦從最底層數起,總共有六爻,六爻以不同的奇畫偶畫配搭,形成八八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按易天地人三才觀,初、二爻代表地,奇畫為剛偶畫為柔,三、四爻代表人,奇畫為義偶畫為仁,五、上爻代表天,奇畫為陽偶畫為陰。所以用“陽爻”“陰爻”稱謂奇畫與偶畫,是泛陰陽論的表現。
二:卦畫(卦的符號),即由六條“—”“--”奇偶畫爻組成。
三:卦名,顧名思義即前麵卦畫之名,如“坤”“複”“既濟”等。
四:卦辭,在卦名後,對六爻的綜合總結,如“元亨利貞”,“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等。
五:爻題,即爻位名稱,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具體位置及奇偶畫性質,六爻卦位自下而上數起,分別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為九,“--”為六。如“初六”“九三”“六五”“上九”等。
六:爻辭,指單條爻的說明、描述文辭,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條爻辭,如“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同一卦六條爻辭間相對獨立、相對靜止但又相互關聯、相互作用,表示不同時間、階段事物的發展狀態,以構成完整的發展、發生過程即全卦六爻整體內容總結—卦辭。
七:上卦與下卦和內卦與外卦,因六十四卦最初由三爻八經卦重之演變而成:“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所以六爻卦亦可以分解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四、五、上為(上卦)或“外卦”,初、二、三為“下卦”或“內卦”。如“複”卦,上“地”下“震”,內“震”外“地”,“謙”卦為“坤”上“艮”下,內“艮”外“坤”。
周易周易古經
一:古經分篇
《周易》古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二:卦的構成
1.卦符構成
《周易》每一卦有六爻,即六個符號組成,六個符號由兩部分組成,即上卦和下卦,上卦和下卦分別取八卦中的某一卦。何為八卦?八卦指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為了記住這八卦的符號,古人總結了順口溜:
乾三連,坤三斷。
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
兌上缺,巽下斷。
八卦符號兩兩相重,構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畫,8×8\u003d64。為了區分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古人稱八卦為“經卦”。稱六十四卦為“別卦”。因此,任意兩個經卦相重疊可以得一別卦。六十四卦是由八經卦相重而成。故從卦畫看,一別卦由兩經卦組成:居下部分稱內卦(又稱下體),另一部稱外卦(又稱上體)。
由於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故往往用八卦卦象稱呼六十四別卦。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種自然物:
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
為了記住六十四卦卦象,以兩個經卦卦象稱呼一別卦。如天地否即看成由天地組成的卦畫稱為否卦。天山遁可看成由天山組成的卦畫可稱為遁卦。
2.《周易》每一卦的組成
《周易》中每一卦除了卦畫(符號)外,還有卦名、卦爻辭,按照先後次序,《周易》每一卦有四部分組成。
①卦畫(卦的符號),即六條符號組成,如坤。
②卦名,所在卦畫後麵的叫卦名,如乾,乾就是卦名,卦名是對卦畫最簡要的說明,它是這個卦的主題。
③卦辭,在卦名後麵有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叫卦辭,卦辭是對一卦六爻總的說明。
④爻辭,一卦共六爻,即由六個符號組成,每爻都有一個意思,表達這個意思的文辭叫做爻辭。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條爻辭。在卦辭下,六條爻辭有“九”、“六”作為爻題,陽爻稱九,陰爻稱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為陽爻依次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為陰爻依次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3.卦爻辭的結構
《周易》卦爻辭,一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取象,說明事理;另一部分是斷語。
所謂取象,就是敘述一件事,或描述某一自然現象,以此說明一個道理。所謂斷語,就是下結論,多用吉、凶、悔、吝等辭。《周易》卦爻辭之所以要由兩部分組成,原因就是為了占問。在占問時,遇到某一卦或某一卦中的某一爻,先看卦爻辭取象部分,表示占問者處境,然後看判斷結果。
卦爻辭兩部分是一種因果關係,有其前因必有其後果,但是這種因果性不具有客觀性、普遍性,也就是說從其前因中推不出其後果,而且有許多事是偶然發生的,不具有普遍性,而《周易》作者將這些不具有真實性,不帶有普遍性的東西加以整理,作為《周易》的卦爻辭。以隱語形式普遍應用於占卜之中來預測未來。
《周易》卦爻辭並不是每一條都是有兩部分組成,情況比較複雜,有時沒有取象部分,直接下斷語。如《恒》九二“悔亡”。或者沒有斷語,如《大畜》九二“輿說輹”(車子與車軸脫節,指車子壞了)。也有的斷語很長,如《坤》“利牝馬之貞”(此占適合乘雌馬)。
《周易》卦爻辭斷語常用辭及含義:
吉(善,福祥)
利(順利,適合)
吝(很難)
厲(危險)
悔(悔恨,窮困)
咎(災患)
凶(禍殃,大的災難)
周易周易卦序
一:卦序指六十四卦排列的順序。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有著內在的根據,按照古人說法,這種排列反映了世界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以乾坤為首,象征著世界萬物開始於天地陰陽,乾為陽,為天;坤為陰,為地。乾坤之後為屯、蒙,屯、蒙,象征著事物剛剛開始,處於蒙昧時期。……上經終於坎、離,坎為月,離為日,有光明之義,象征萬物萬事活生生地呈現出來。
下經以鹹恒為始,象征天地生成萬物之後,出現人、家庭、社會,鹹為交感之義。指男女交感,進行婚配。恒,恒久,指夫婦白頭到老。社會形成以後,充滿矛盾,一直到最後為既濟、未濟。既濟,指成功,完成。未濟表示事物發展無窮無盡,沒有終止。《周易》作者力圖使《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符合世界進化過程。
但是這種排列並不是唯一的。1973年在湖南長沙市東郊的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寫在帛上的《易經》叫帛書《易經》,帛書《易經》排列完全不同於今本《周易》,它是按照八卦相重的原則,把《周易》六十四卦分成八組,叫八宮,六十四卦分屬於八宮。
二:六十四卦卦畫排列的特點
唐人孔穎達曾用“二二相偶,非覆即變”來概括六十四卦卦畫排列的特點。
所謂“二二相偶”,是指《周易》六十四卦兩兩為對,共三十二對,如乾坤為一對,屯蒙為一對,按順序依次為對。所謂“非覆即變”,是指《周易》三十二對每一對的卦畫不是顛倒,就是相反。覆,顛倒;變,相反,如(屯)倒置為(蒙),(需)倒置為(訟),這是覆。(乾)與(坤)相反,乾六爻全為陽爻,坤六爻全為陰爻,(頤)與(大過)相反,頤上下為陽爻中間四爻為陰爻,大過上下為陰爻,而中間四爻為陽爻,二者卦畫完全相反,這就是變。
《周易》六十四卦三十二對,有二十八對為“覆”,有四對為“變”,即除了乾坤、頤大過、坎離、中孚小過變卦外,其它與對皆為覆卦。
周易爻及含義
一:爻含有三才之道。
八卦由三畫組成,如乾坤三畫象征著天地人,天地人即“三才”,其中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上爻代表天。六十四卦由八卦相重而成,故六十四卦中也含有三才之道。一卦六爻,初二爻為地,三四爻為人,五上爻為天。
二:爻所處位置代表事物不同階段
初爻:代表事物開始;二爻:代表事物嶄露頭角;三爻:代表事物大成;四爻:代表事物進入更高層次;五爻:代表事物成功;上爻:代表事物終極。乾卦比較典型。
三:爻所處位置代表人的身體不同的部分
初爻:代表腳趾(因腳趾在最下);二爻:代表小腿;三爻:代表腰(三爻居中,腰也居中)四爻:代表上身;五爻:代表臉;上爻:頭。鹹卦、艮卦比較典型。
四:爻所處的位置代表社會不同等級
按照漢人對《周易》的注釋,情況如下:初爻在下,代表民;二爻居中,代表君子、卿大夫;三爻在二爻之上,代表諸侯;四爻近五,為近臣;五爻在上居中,為天子;上爻在最上,為宗廟(或太上皇)。
五:爻所處的位置代表不同性質事類
一般說來,二爻五爻居中,以示行中之道(即不偏不倚,不過無不及,古人稱為大德),故多榮譽,多有功績。也就是說,《周易》二五兩爻辭多是吉利的。三爻居內卦之上,過中。故多凶險。四爻近五爻,五爻為天子,故近天子之人,多恐懼,即所謂伴君如伴虎。初爻代表事未成,上爻以示事已過。
六:爻位
爻所居的位置叫爻位。爻位有一定的規律:初為陽位,二為陰位,三為陽位,四為陰位,五為陽位,上為陰位,即奇為陽位,偶為陰位,初、三、五為陽位,二、四、上為陰位。在《周易》中,陰陽位與陰陽爻並非一一對應,即陰爻並非居陰位,陽爻亦並非居陽位。而多為陰陽雜居,如陽居陰位,陰居陽位,故《周易》中有當位、不當位(或得位、失位)問題。一般說來,陽居陽位,陰居陰位為當位。陽居陰位,陰居陽位為失位。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全當位者為既濟卦,全失位者為未濟卦。
周易周易大傳
《周易大傳》,或稱《易傳》,因共十篇,又稱“十翼”。傳,有解說之義。在古代,凡解說、闡發經典著作意義的書和文字,皆可稱為“傳”。如《春秋左傳》,是左丘明為《春秋》所作的注釋。《詩經毛傳》是毛亨為《詩經》所作的注釋。翼,本指鳥蟲之翅膀,此是指《周易》不可缺少的,與《周易》相輔相成的,注釋解說《周易》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