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易經(2 / 3)

《易傳》十篇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係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

一:《易傳》的貢獻

《易傳》是現存最早、最係統的注釋《周易》的著作。它的成書對《周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是學習、研究《周易》的必讀之書。

1.從抽象意義上對《周易》作了注釋,即將《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上升到理論高度進行概括說明和解釋。如《易傳》從宇宙宏觀角度探討《周易》起源,它認為《周易》是古代聖人仰觀俯察,對大自然進行模擬、效法的結果,因而《周易》中八卦及六十四卦體現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經過這樣一解說,使《周易》理論變得博大精深。在注釋《周易》卦爻辭時聯係卦爻畫注釋,《周易》卦爻辭多是記錄和敘述某一件事和某一現象。而《易傳》把具體的卦爻辭上升到抽象的陰陽關係,從卦的含義及爻所處的位置進行解釋,從理論水平看,遠超《周易》古經。

2.《易傳》從整體上對《周易》六十四卦加以排列和說解,揭示了卦與卦之間、卦象與卦辭之間、爻象與爻辭之間、卦與爻之間的內在聯係,使《周易》六十四卦由原來散亂不堪,變成了一個有機的,具有一定邏輯性的相互聯係的統一體。

3.《易傳》對《易》的體例(如卦象、爻象、爻位等)作了詳細說明,還保留了中國古代原始的古筮方法——大衍法,在《易傳》產生之前的春秋時代,雖然用《周易》占問非常盛行,但對《周易》體例、筮法都沒有說明,而《易傳》在這一方麵作了說明。對研究《周易》體例、筮法的起源有很大意義,若無《易傳》,今人將不知古代《周易》體例和占筮的方法。

二:《易大傳》的內容

1.《彖傳》(或稱《彖》)

彖,即材,通“裁”,有裁斷之義。裁斷一卦之義的文辭,叫彖辭。彖辭也叫卦辭。對彖辭(卦辭)的解釋稱為“彖傳”。《易傳》以“彖”作篇名,實指“彖傳”。《彖傳》共64條,按照六十四卦分為上下經的分法,《彖傳》分為上、下,即《彖傳》上,《彖傳》下。《彖傳》專釋《周易》卦辭,其方法如下:

①以八卦之象釋卦辭。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種自然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風,坎代表水,離代表火,艮代表山,兌代表澤。以八卦之象解釋卦名卦辭。如《泰·彖》即《彖》釋《泰》曰:

“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誌同也”。唐·李鼎祚輯易傳

所謂天地交,是指泰上坤下乾,坤為地,乾為天,天本在上,而今在下,地本在下,而今在上,以示天陽之氣下降,入地氣之中,地陰之氣上升而入天氣之中,二氣交感,故有“天地交”之義。由於陰陽二氣交感,萬物生生不已,故為通達,即是“萬物通”。

所謂上下交,是指泰上坤下乾,乾為天陽本在上而今在下,坤為地陰本在下而今在上,故有上下交感之義,就社會而言,乾象征君,坤象征民眾,在泰卦,君在下,眾在上,以示君民上下交感,誌向相通。

自然界的陰陽二氣交感,萬物通達生長;社會中君臣上下交感,誌向一致,故天下泰平和諧,因而稱此卦為《泰》卦。泰。就是泰平,通達。

②取義理釋卦辭。八卦皆含有義理,如乾為剛,坤為柔,震為動,巽為入為風,坎為險,離為麗,艮為止,兌為說(悅)。《彖傳》以八卦所含義理釋卦辭,如《訟·彖》,即《彖》釋《訟》曰:

“上剛下險,險而健,訟。”

所謂上剛下險,是指《訟》上乾下坎,乾為剛在上,坎為險在下,故有“上剛下險”。所謂險而健,是指《訟》內卦坎為險,外卦乾為剛,剛即健,故稱“險而健”。因此卦乾陽剛健在上,坎水陰險在下,上下爭訟,故為訟卦。

③取爻位說釋卦辭。所謂爻位說,是指爻所處的位置。它主要有這樣幾方麵內容:中位、乘、得位、失位、應位。《彖傳》以爻位說釋卦辭,如:A.以中位說釋之:

《蒙·彖》:“‘初筮告’,以剛中也。”

所謂以剛中,是釋“初筮告”,蒙卦有九二爻為陽爻,並居內卦中位,故稱“剛中”。

B.以得位、應位釋之:

《小畜·彖》:“柔得位而上下應之。”

小畜一陰五陽,六四爻以陰居陰位,故稱“柔得位”,五陽爻分居六四上下,故稱“上下應”。

C.以乘釋之:

《彖傳》所謂乘,是指陰爻居陽爻之上。乘,有乘淩之義。《彖傳》以乘釋卦辭,如《夬·彖》:

“揚於王庭,柔乘五剛也。”夬一陰五陽,陰為柔,陽為剛,此卦有一陰柔乘淩五剛之象,故柔乘五剛。

④以卦變釋卦辭:

卦變,是指由於陰陽爻的變動,而使一卦變成另一卦,它反映了卦與卦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變化的關係。《彖傳》運用這種卦與卦之間的關係注釋卦辭。如《損·彖》曰:“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所謂損下益上,是指《損》來自《泰》卦,即泰九三爻與上六爻交換位置而成,從上下卦看,是減損泰卦下體一陽爻而增益到其上體來。其道上行,是說減損下一陽而增加到上,陽通行在上。

而《益·彖》所說“損上益下”與《損·彖》相反,它是指《益》來自《否》,是減損《否》上一陽爻而增益到下,即《否》九四爻與初六爻互易而成。

2.象(又稱《象傳》)

卦象取法自然之象,自然之象是指自然界事物所呈現的容貌、形態,如日月星辰所呈現的象稱為天象,山川草木所呈現的象叫地象。《周易》中的象是對自然界中的物象加以概括整理,並通過卦表現出來的。《易傳》中作為篇名的“象”是指《象傳》,從上下經來看,它分為《象》上、《象》下兩篇,從釋一卦來看,又可分為兩部分:大象、小象。大象是釋卦象,小象是釋爻象。宋·楊萬裏·誠斎先生易傳

大象釋卦的方法,是先用八卦之象解釋卦,然後比擬人事,說明根據此卦象當如何去行動。如《比·象》:“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比上坎下坤,坎為水,坤為地,坎在坤上,故地上有水。水性下,水行地上,沒有間隙,有親比之義,故此卦為比。比:親比。先王效法此卦象當建立許多諸侯國,並以仁愛的態度去對待諸侯。從卦畫看,比卦九五居上中為王,上下全為陰爻,故稱萬國、諸侯。

《小象》釋辭的方法:

①取爻位說

如釋《屯》六二曰:“六二之難,乘剛也。”這是說,《屯》六二有“難”之文辭,是在於:《屯》六二之陰乘淩初九之陽剛。

又如釋《否》九五爻辭:“‘大人’之吉,位正當也。”這就是說,《否》九五有“大人吉”之辭,在於此爻是以陽爻而居陽位,且居外卦之中位,即所謂“位正當”。

②《小象》有隻從爻辭自身來解釋爻辭,也就是說辭不明確,小象換一種說法表達這個意思。如《屯》六三曰:“即鹿無虞。”《象》釋之曰:“‘即鹿無虞’,以從禽也。”這是說,在沒有虞人作向導的前提下去追鹿,這隻有被動地跟從禽獸。禽是釋鹿。

③從義理方麵釋爻辭

如《恒》六五雲:“貞婦人吉,夫子凶。”《小象》解釋說:“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夫子製義,從婦凶也。”這是說婦道人家守正則有吉。所謂守正就是婦人在婚姻方麵從一夫而終,即一輩子隻能嫁一夫,夫死不能再嫁,隻有這樣,才能有吉祥,而作為男子有絕對的權利隻宜婦人從他,若他從婦人則有凶。《象》在這裏很顯然是以儒家的倫理道德來注釋爻辭,這是《恒》辭中所沒有的,《恒》六五爻辭是說,占問遇此爻,婦人則有吉,而男人則有凶。

3.《文言》

“文言”之辭,古者多解,有說以文飾乾坤的,有說依文言理,有說卦爻辭為文王所作,故曰文言,也有說乾坤德大,持以文飾而為文言。宋·王景孟·童溪易傳

本篇以“文言”為名,是指《文言傳》。《文言》文字不多,專門釋《乾》《坤》兩卦卦爻辭。《文言》通過注釋《乾坤》卦辭,闡發了天地陰陽變化之理,君臣上下、安邦治國、修心養性之道,它的注釋,無論是從思想內容還是理論深度,遠遠超過了《乾》《坤》卦爻辭。

4.《係辭》

係,係屬;辭,文辭。係辭,指係屬在卦爻之下的文辭,即卦爻辭。《易傳》以係辭為篇名,專指《係辭傳》,其含義為係附在《周易》後麵關於《周易》通論的文辭。

《係辭》分為上、下兩篇,稱《係辭》上,《係辭》下。《係辭》分章,古代不統一,一般說來,多采用兩種分法。其一,分上篇為13章,分下篇為11章;其二,分上篇為12章,分下篇為12章。

《係辭》是對《周易》總的說明,內容博大精深,是今本《易傳》7種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是學易必讀之篇,闡述了乾坤在《周易》中的地位以及內在的根據,追述了《周易》起源、形成、作者、成書年代,揭示了《周易》的作用為認識事物規律、預知未來、道德修養、安邦治國、觀卦象製作器具;解釋了十六卦十八辭,以補充《彖》《象》之不足,說明了《周易》體例,包括卦位、作用、爻位、爻德等;保留了古代原始的占筮方法——大衍筮法,並對其客觀根據作了說明。

5.《說卦》

又稱《說卦傳》,是係統地解說八卦的專著。《說卦》一般被分為十一章,主要說明八卦產生、性質、功用、方位,以及八卦所代表的卦象。其中八卦的性質、基本卦象是分析《周易》卦象,進行筮占的基礎。

6.《序卦》

對六十四卦排列及排列的客觀根據進行總的說明,以“有天地然後有萬物”說明乾坤居《周易》之首,又以因果聯係、物極必反、相生相成觀點,解釋卦與卦之間的關係。以物不可以終窮解釋《周易》未濟為最後一卦。《序卦》的解釋多牽強附會。

7.《雜卦》

雜揉六十四卦,分六十四卦為三十二對,簡要地說明卦名之義。之所以稱“雜”,是因為它打亂了《序卦》六十四卦的排列,錯綜六十四卦而進行解說卦義。

周易周易演變

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源自《說卦第二章》:“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按乾坤、兌艮、離坎、震巽相錯排列,所謂“乾坤縱而六子橫”。

明·毛晉·京氏易傳後天八卦

後天八卦,亦稱文王八卦,其出現遠比先天八卦早。後天八卦源自《說卦第五章》:“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所謂“震兌橫六卦縱”。

歌訣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有多種,如“今傳本”卦序、京房易傳的八宮卦序、邵氏易卦序、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周易卦序等。

八卦歌訣: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八卦代數:

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八卦五行:

乾、兌(金);震、巽(木);坤、艮(土);離(火);坎(水)。

八卦生克:

乾、兌(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離(火),離(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兌(金)。

乾、兌(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離(火),離(火)克乾、兌(金)。

八卦旺衰:

乾、兌旺於秋,衰於冬;震、巽旺於春,衰於夏;

坤、艮旺於四季,衰於秋;離旺於夏,衰於四季;

坎旺於冬,衰於春。(四季是指每個季節的後一個月)

周易性質

《易經》講道,而對於道講得最早、最係統的是道家鼻祖老子。辯證法思想萌芽於《易經》體係建立於《老子》。陳鼓應指出:“老子由萬事萬物的對反現象尋找出它們之間的發展規律,從而建立了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係統性的辯證法——它發端於《易經》而體係的建立則完成於《老子》”。

《周易》的性質學界長期以來存在分歧,原因在於漫長的曆史發展中,《周易》隨著政治變遷、理論需求以及自身地位變化,性質也有所不同。

一:《周易》產生及早期,是一部筮書,為人們提供行動的準則。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落後,先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等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當遭受意外的天災人禍後,就萌發出借助於神意預知橫禍或自己行為會帶來何種後果的需求,以達到趨利避害。基於此,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當時《周易》隻是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預測的需要,這種一直持續到春秋戰國時期。

二:經過演化,成為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哲學典籍。

漢代,《周易》的性質有所變化,在保留原有占筮性質的同時得到了充分發展。易學家們克服了大衍法的種種局限,創立了比較完備的新筮法。焦延壽作《易林》創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更勝一籌,對筮法進行了徹底變革,創立納甲法,因而在漢代筮法趨向完備。

另一方麵,《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經過《易傳》解釋和發揮,其哲理化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典籍。也正是這個原因,《周易》得到了漢代統治者的青睞,由原來卜筮之書,而成為官方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哲學之書,被稱為五經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滲透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變成了統治者治國的理論根據。自此以後,《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麵在曆代統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論指導作用日益顯露和光大;另一方麵,民間術士不斷更新,完善筮法體係,至今《周易》二重性還是十分明顯。

周易編次

《周易》編次在古代十分混亂,各種版本編次存在很大差別。通行的編次是阮元所刻《十三經注疏》中的《周易正義》編次,或後人篡改的朱熹《周易本義》編次,其編次特點經傳混合,把《易傳》解釋《周易》卦爻辭的有關部分放到對應的地方。《易傳》中凡屬於總論,或者無法分割的部分,放在《周易》古經之後。

古代對《周易》編次的意見不盡一致,但總的看來可以分為兩大派,一派是經傳合,另一派是經傳異。

戰國時,《易傳》十篇成書,《周易》經傳分離,到漢代,《周易》與《易傳》合稱《易經》,但《周易》經傳是分開的,一段把《易經》分為十二篇:《周易》古經上下兩篇,《易傳》十篇。

西漢末,費直首次以《易經》解經,經過鄭玄、王弼傳費氏易,將《易傳》分割,附到《周易》古經相應的地方,並在書中稱有“彖曰”、“象曰”,這就是如今通行的編次。

唐孔穎達采用了王弼本作《周易正義》,使王弼易本定為一尊,但也有人認為這個本編次不完善,還應該把其它傳再分,如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又在王弼本基礎上把《序卦》分割,逐條放到每—卦經文之前。也有按照王弼本的乾卦的分法,將《易傳》有關部分附到每一卦之後。

宋代有許多易學家不同意這種方法,恢複了漢初《周易》十一篇,讓《周易》經傳不相混雜,如呂祖謙、朱熹等人都是采用了經傳分離的編次。朱熹的《周易本義》後經人篡改,次序被打亂,《周易本義》多是被篡改次序的本子。

將《周易》經傳合,有利於對照傳文解釋《周易》古經,可以節省時間,這是有利的。但不利的一點是容易使經傳不分,特別是打亂了各自的體係,不利於對二者的體係及各自的特點進行研究。而把《周易》經傳分開,保持了《周易》經傳原貌,克服了以上的缺點,但是,不能直接對應經傳讀《易》,二者各有千秋。

周易曆代研究

從易學發展史上看,先秦易學發展到老孔時代,形成了道家易、儒家易及術家易三支。其後秦始皇焚書,易以卜筮之書獨存,然易學至此盛極而衰。三支易學的這一總趨勢,到先秦以下乃由隱而顯:透過淮南子,道家易的趨勢明朗化;透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儒門易的趨勢明朗化;透過占斷災異之學,術數易的趨勢明朗化。

《周易》的解釋學傳統至漢代而一大變。漢代對《易》的解釋最重要的學派有三:一是以孟喜和京房為代表的象數之學,一是以費直為代表的義理學派,一是以嚴遵為首的黃老學派。孟喜

孟喜、京房之易以奇偶之數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釋《周易》經傳文,同時講卦氣說,並繼承今文經學的傳統,利用《周易》講災變。費直易學解經多取道德教訓之意,用《彖》、《象》、《文言》中所講的道理發揮《周易》經傳文。嚴遵著《道德經指歸》,以《周易》之義解釋《老子》。這三家最重要的是孟、京一派的易學。此派易學最重要的是卦氣說和納甲說,將《周易》的卦與二十四節氣及七十二物候相配,和幹支、五行相配,將《易》坐實為一個定型的框架,這個框架可以裝進不同的內容,框架的各個部分也可以由其規則推論而知,削弱了《周易》通過比喻、暗示、象征等進行範圍廣闊的意義詮釋的有效性。漢易的象數傳統對後世易學影響極大。

魏晉時代的王弼易學則轉一方向,盡掃漢易象數學中滋蔓出來的各種學說,恢複義理學傳統。他在解釋《周易》經文中引入老莊哲學和東漢古文經學的傳統,在解易體例上主取義說、一爻為主說、爻變說、適時說等。這在他介紹注易體例的《周易略例》中有詳細說明。王弼非常重視《周易》的解釋學傳統,如他在《明象》中提出“得意忘象”說,主張通過卦象獲取卦義,而獲取卦義後就可忘掉卦象。這一說法的核心在通過解釋學即象以見義,而一義能表現為不同的物象,故象不可拘泥執定。程頤

程頤的《周易程氏傳》是王弼《周易注》之後一部以義理方法解易的名著,在這部書中,解釋學的方法得到了更為廣闊的運用。程頤認為,《周易》是對宇宙萬物的摹擬,但所要表達的,不是可用數量摹畫的外在相狀,而是一種道理。世界是一種道理和法則的宣示,《周易》也是一部道理和法則的宣示。六十四卦是這個總的道理在各卦所代表的特殊境遇中的體現,雖然代表六十四種境遇,但它經過解釋,可以代表天下無盡的境遇。

在《周易程氏傳》中,對於易學、理學的概念和範疇有很多解讀,這些解讀主要圍繞如何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學的思想體係,從而服務於“內聖外王”的社會政治理想的實現。在《周易程氏傳》中,從道德形上學的“理”,到踐履完成它的工夫“誠”,都有一定的詮釋,這不僅充分體現了程頤高度推崇、弘揚儒家人倫道德、王道政治理念,而且還為人們從本體到工夫,從明道到行道,提出了一條非常可行的實現“內在超越”之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