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性的初始(1 / 1)

有很多渴望認識人性,認識人性的本質,甚至探索古老的道德修養,提升認知力,在中國雖然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文化,但是我們必須知道,中國從夏商周秦漢時期一直是戰亂紛飛,文化很局限,絕大多數的文化是傳統生存,文化的匱乏導致國不安寧,民不聊生,南北朝時期引進了佛教,唐朝時期引進基督教,天主教等等,但是這些外來文化不是普通老百姓就能學習的,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依然是日出而耕日作而息的普通生活,這便有了文化人性的說法,因為人性的初級過程就是思維過程,有思維必然會有差異觀點。

有人去非洲原始部落去探索文化,那些族人依然是停留在幾千年的思維中,沒有科技沒有文明,依然是簡陋的生存環境,和野蠻粗暴的手段,他們的環境局限了自己的思維。幾千年來沒有發展。而發達國家教育普及,很多人成為科學家,他們的想象顛覆了原始的認知,提高了生產力,產生了資本,形成一切為資本出發的資本主義,大量工作發展,也就迫使其他國家羨慕和追趕,但是工業革命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戰爭的災難,人類幾乎把生存利益看成是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丟失了本有的人性,這是人類的一場災難。

我們不難看出文化需要修養,但是文化無法替代人性但可以掩蓋人性,善人惡語,惡人善語的現象隨之而出,因為文化教育差別,也就有了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碩士博士等說法,無論文化再高,與人性的本有關係發生並不矛盾,人性不是絕對出自文化,而是發自於內心。更有趣的是近代很多人不是追求學識,而是追求學曆,造成了文化的扭曲性,其危害有多大。

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宇宙萬物本為金輪執持,風輪相摩,便有了世界相續一說,山河大地依是如此,人類自然隨因緣而降生,有了人類便有了人性,孟子說人之初性本惡,荀子則以人之初性本惡,來表達人性。他們有不同的觀點,也就說明他們認識的程度不一致,因此有了道,不管善惡,隻要有道便是有德。任何事物必然需要依據的,孔子的依據是克己複禮,荀子說:\"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莎士比亞說,善良的東西,並不金子,雖然孟子和荀子,莎士比亞講的意思一樣,其表達方式不苟同,這就是表中裏關係,大家可能從他們三個人中聞到什麼味道了吧。

宇宙萬物必然的依理性,不是沒有真理,隻不過真理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大眾不重視罷了。文化的修養隻能是提升人類思維的認知本性的認可,而文化扭曲人類必然會製造災難。究竟人性的原始狀態是什麼樣子的呢?人性的和合產物,首先具備成住壞空的特性,有繁衍生息習性,有思維判斷之能力,有內在的大愛是本質,是與宇宙萬物同呼吸共命運的同性,人類之性本該一樣,體現時而微小,時而偉大,完全取決人類對本性的認識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