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悟後與保任(1 / 1)

對於智慧的顯化提升需要過程,如果一株西紅柿,育苗,發芽,生根,長大,開花,結果,需要次第過程,這是對於修行人講的。對於普通人文化修養提升,需要的是,工作,學習,經驗,知識,積累,愛好,堅持。所以說修行人用性,普通人用心,這就是差別。

悟後需要保任,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過渡階段呢,因為人性一旦被歸元,會發生非常特別的狀態,這就是出胎,又作胎藏。這是指,一旦大徹大悟,就會形成吾性,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便形成了,性佛說,也就是小乘 最高境界,因為小乘隻講見性,也就有四果羅漢說法,大乘不一樣,大乘對開悟見性隻是起步,才有了十地菩薩說法,悟後保任是大乘說法,與小乘沒有關係,孔子的克己複禮也是如此,仁義禮智信,仁義為善位,智信為聖位,禮就是善聖的分界線。每一個教必然會有立位標準,次第規範,無法亂來排列。

這樣一來我們就完全的明確間休的過程了,後人把袈裟分成五間色,袈裟是什麼,就是胎性(表法的),經雲: 如淨琉璃珠, 其明如日月,仁尊處母胎, 其母無惱患。 智慧為增益, 觀胎如金像, 母懷妊安樂, 此諸佛常法。間休在普通教義中是很少講的,知道的人寥寥無幾,所以才出現了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的說法,通常經為了義,論為不了義。悟後是起步的第一關鍵點,這時候你才開始真正的尋找你的老師,才開始真正學法了,入門如上學,各各修次第。

多數人認為拜佛學習,就能即身成佛,不是這樣的,真正見悟才有資格找師父的,前者都是資糧,生起和圓滿的過程是漸次過程,不是那麼簡單的,我們圍繞修行次第目的就是描述,如何證悟空性,如何認識宇宙,合理的與科學融為一體,更快速的找到我們所不能明確的未知領域,宇宙是龐大的群體,是具備架構多維組合性,其中有人類未知的東西太多了。

宇宙萬物必然具備真理性,人類也需要明確真理性,所依性,遵循於真理,我們就應順於萬物,必然會幸福的,盲目顛倒,一定受苦,這就是差別,修行對於人類非常重要,修性則更為重要,人性的善惡都是由清淨本性決定的。修行佛法需要樹立正信,需要下其真功夫,更要具備堅強的意誌,若無意誌,如同走路,越走越累。意識是一個人堅固的信心,威神八麵,再大的困難也會克服,意誌不堅定者,容易聽信他人是非左右,即使聞法中道始終不能了結徹底。這就是如同走路,隻走了一半,容易頹廢武功。

智慧是取之不盡的,唯獨智慧的世界,才是真實的宇宙的世界,才是清淨極樂的根。這樣世界才是我們最希望達到的,僅僅向往是沒有用的。智慧的世界,是人類無法想象到的世界,唯獨是修實證,才能明白三千大千智慧世界的真實麵目,沒有智慧,你就不能超越,若有想超越你自己知道努力的,除非你戲耍佛法。修行很有意思的,一旦進入,時時處處都會發生奇妙的智用,水是智慧,波一樣是智慧。好好安心修行,學習修行方法,這是當下做的事情。等有了本事,再探索深層的東西。智慧非常有用的,人人本該開發,但是貪嗔癡慢疑障礙了自己。修法重要保任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