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政府的創新(上)(8)(1 / 1)

當然,政府不喜歡被批評,不接受被批評,除了確實有些政府和有些政府工作人員諱疾忌醫,老虎屁股摸不得外,更多的是擔心批評引來的負麵效應。***比如,現代社會利益關係錯綜複雜,眾口難調,做任何一件事不可能讓百分之百的群眾都滿意,那麼不滿意的群眾就會有意見,就會來批評。你也批評我也批評,政府工作還怎麼幹?又比如,有一些批評純屬子虛烏有,甚至就是誹謗,如此放縱下去怎還了得,政府威嚴何在?

這些顧慮貌似有理,實乃借口。群眾從來沒有要求政府做的事必須“一致同意”,隻要你兼顧了最大多數群眾的利益,公理自在人心,不怕無理取鬧,怕就怕我們一些政府的一些行為先考慮的是小圈子小群體的利益,這樣的行為群眾當然要批評。群眾的批評變成誹謗同樣不可怕,政府自證清白的途徑和渠道肯定比老百姓要多,隻要政府把事實大白於天下,坦陳在陽光裏,誹謗怎會有存在的空間。關鍵是我們的一些政府和政府的工作人員確實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隻好封鎖消息,故作神秘。

從表麵上消除批評並不難,我們的一些政府現在正在這樣做。問題是沒有批評不等於就是滿意,更不容忽視的問題是不讓批評將會導致更嚴重的對立。在不讓批評的況下群眾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吃盡千辛萬苦而來的批評難免會有緒,會有負麵的東西。這是人之常。這個時候不是去消除批評,而是要消除阻礙批評的各種因素,既包括技術性障礙,更包括政府傲慢的心態、拒斥的舉動。這也就是**總理強調“創造條件”的深意所在。

講了這麼多,我們之所以講讓批評政府成為一件自然的事,是因為在自然狀態下的批評不是破壞性的而是建設性的,不是負麵的而是正麵的。當批評政府對群眾來說成為一件自然的事,就好比渴了可以喝水、餓了可以吃飯,群眾就會以平和的心態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貢獻民力,這樣的批評可以幫助政府和社會少走彎路,少付出代價。當政府視批評為自然,就會滿懷感謝之心,及時、充分、有效、真誠地汲取人民群眾批評中的有益成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未雨綢繆、防微杜漸。這樣一個良性互動的過程就是中國社會戰勝困難走向繁榮的過程。

雖然,在現在讓批評政府成為一件自然的事還是一種願望,但隻要我們共同努力,總有一天,中國社會能夠做到人民自由地批評,政府聞過則喜。到這個時候,批評就會成為一件自然的事。

四、不僅要廉潔政府,更要廉價政府

政府成本是指社會供養政府所花費的各種資源總和。這些年來,我國政府成本迅速攀升。像公務用車、公務接待、公款考察等社會公眾熱議的“三公”支出,我們從來沒有大大方方地公開過,以至於出現了各種口徑的數據,有高達9000億的,也有1500億~2000億的,還有數據說甚至達到全國財政總收入的20%以上。不管哪一個數據都已是觸目驚心的。政府是不賺錢的,它所花的每一分錢都要取自社會公眾的稅收,按理講,花別人的錢應該節製點,可事實上卻是不花白不花。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老百姓的生活雖然小康了但依然節儉,政府消費卻老是大手筆,政府工作人員總是不差錢,巨大的反差怎麼能讓群眾服氣。推動公平正義,不僅要建立一個廉潔的政府,還要建立一個廉價的政府,政府的成本太高,就是再廉潔也是浪費社會公眾的錢。

應該承認,中國社會對遏製政府浪費,降低行政成本的立場與態度一直是很明確的。兩會代表委員每年都要對這一問題提出議案與提案,**在2009年的兩會上,強調“要進一步增強節儉意識,始終揚艱苦奮鬥的精神”;緊接著**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印了《關於進一步嚴格控製黨政機關辦公樓等樓堂館所建設問題的通知》進行專項整治。

人民群眾有願望,中央領導有要求,政策文件有規定,三管齊下,理當成效立現。但現實是,我們一些政府及其部門奢侈、豪華、浪費的風氣仍有漸長之勢,以至於**總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還特意把“公務消費不規範,奢侈浪費,行政成本高”作為一條問題提了出來,可見,遏製政府浪費的工作還遠未結束,尚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