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政府的創新(上)(9)(1 / 1)

這種現象的出現,提醒我們要注意研究導致政府浪費的根源性問題,切中政府浪費的要害。導致政府浪費的因素或許會有很多,但有兩條是要害性的,尤其需要注意。

第一條是在認識上就事論事,對政府浪費的危害性估計不足,認識偏低。現在有一些同誌往往認為政府是花了一些錢,也可能花得多了些,但說破天也就是吃得精致了一些,住得寬敞了一些,用的高級了一些,玩的高檔了一些罷了,這些錢又沒有裝到黨員幹部自己的口袋裏,有什麼大不了的,何必如此大驚小怪。其實不然,由於我國政治運行體製的特殊性和政府角色性質的特殊性,政府浪費絕對不僅僅是一個行為方式不當的經濟問題,而是一個可能引政治問題或者說本身就是一個政治層麵的問題。

因為,政府浪費將直接導致群眾對政府性質的質疑。就政府賴以存在的基礎而,無非是社會公眾拿出自己的部分勞動所得以稅收形式雇用政府及其成員承擔單個市場主體不便做或不好做的公共事務。稅收的錢少部分是用來養政府的,大部分是要來做公共服務的。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都是如此。因此,在一定時期內,財政稅收這塊蛋糕是固定的,政府多切了一塊,勢必其他地方就要少切一塊。我們這些年來,在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等這些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上,老是投入不足,老是沒有錢,可政府辦公樓卻越蓋越豪華,政府用車越來越高檔、政府公務消費越來越高級。這種形不能說監守自盜,也難避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嫌疑。進一步看,政府浪費還會使群眾與我們日益疏離,感隔膜。我們的政府及其成員往往以人民公仆自稱,但問題是當人民群眾作為“主人”,日子並不寬裕,生計並不富足,甚至還有相當的群眾生活還很艱難時,作為“仆人”的一些政府及其成員已經通過花國家的錢,花老百姓的錢過上了小康、富裕、甚至奢華的生活。群眾又該怎麼想。群眾有,辦公樓越高,距離人民越遠;辦公樓越豪華,與人民越隔膜。在空間、生活方式上隔離開群眾的同時,思想感勢必也會越來越隔膜,與人民群眾心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最終失掉群眾的擁護、依賴、認同。我們反複在講要建設“人民滿意政府”“公共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可這種做法人民能滿意嗎?這種做法是在做公共服務嗎?這種做法是法治政府應該的嗎?當社會公眾的這些質疑達到一定程度之勢,也就是我們政府公信力及其合法性麵臨嚴峻挑戰之時。

更進一步,現在愈演愈烈,屢禁不止的政府浪費還客觀說明這樣一個事實,即中央說話可以不管用,下級組織和成員不聽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黨的基層組織和普通黨員養成這樣的意識,黨的戰鬥力何在?如果普通群眾得出這樣的結論,執政黨的執政基礎何存?這將極大損害執政黨的權威,影響執政黨的形象。

我們做出這樣一種判斷不是危聳聽,而是基於對事物普遍聯係的一種清醒認識和對事物展邏輯的真實反映,是透過現象來看本質。如果全社會能從這樣的高度對政府浪費千夫所指,相信不會有多少人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導致政府浪費的第二個要害就是,在責任追究上往往大事化小,對政府浪費責任人處理不夠。對於一些黨員幹部來說,以一時的批評換來長期的豪華奢侈是一本萬利的好買賣。過去那些“雷聲大雨點小”,“隻打蒼蠅不捉老虎”的處理做法隻能進一步縱容政府浪費。因此,苦口婆心的批評教育、黨紀警告都不如幹脆利落地摘掉頭上的烏紗帽。對於存在政府浪費現象的政府與部門,在責任處理上一定要以雷霆萬鈞的手段,一票否決。一經查實,先停掉本級最高行政負責人和上一級行政負責人的職務。不要講什麼特殊況,不要談什麼例外,更不要搞下不為例。如果那些政府成員現為了政府浪費這些對他們來說是“錦上添花”的小利益而有可能喪失其政治生命與前途時,他們還會去搞浪費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為他們很清楚當沒有了政治上的地位也就沒有了他們目前與未來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