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雷區的跨越(上)(5)(1 / 1)

(一)“幹部經濟”的不經濟

一段時間以來媒體上頻頻使用“幹部經濟”一詞,初次聽到讓人確實有些不理解。***我們知道,從經濟的運行形態來看,有“計劃經濟”“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等等。那麼“幹部經濟”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經濟形態呢?後來報道看多了,才明白原來“幹部經濟”並不是一種經濟形態而是一種經濟現象。

比如,2004年2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撤銷陶樂縣建製。這一撤銷,在當地引了一係列值得人深思的現象:

——汽車維修業務銳減。一家汽車維修部的老板說:原來一天能修十來部車,現在一天也就一輛,有時候連一輛也沒有。原陶樂縣總共有近200輛汽車,其中公車就占了80%。

——煙酒等非食物性消費銳減。據商店的售貨員說:原先的酒是整箱整箱往外搬,現在貨架上的酒好多天不見動,日營業額比以前少了一半多。

——餐飲消費銳減。一個酒樓的老板說:陶樂餐飲業過去以黨政機關公款消費為主,一些小規模的散客也主要是黨政機關幹部。撤縣以後,有錢人都被分流了。

買東西的是幹部,吃飯的是幹部,陶樂近兩年展起來的房地產,購買者絕大多數也是黨政幹部。一個區域的經濟繁榮不是依靠工業、農業和商業貿易的展來支撐,而是依靠公款消費、幹部消費來推動,這種現象就是典型的“幹部經濟”。那麼這一經濟現象的後果是什麼呢?直接來看就是地方政府嚴重負債。陶樂2003年財政收入剛剛達到500多萬元,而截至2004年1月底,原陶樂縣各單位賬麵共形成各類債務9142。9萬元,所欠數額竟相當於該縣15年還要多的財政收入。再就是人人都願意成為幹部,吃財政飯。陶樂撤縣時,約有2300多人吃財政飯,而全縣的總人口僅為3。2萬,近10個人養1名幹部。更進一步來看,就是政府行政之外的社會主體極端不活躍,其他市場主體的活力被嚴重壓抑,區域經濟呈現萎縮態勢。

很顯然,“幹部經濟”現象的意義應該是負麵的。至少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幹部經濟”是不經濟的。

先,“幹部經濟”助長了公款消費和鋪張浪費之風,增加了行政成本,損害了社會群眾的利益。這些年來地方財政本來就不寬鬆,尤其是一些欠達地區,財政的蛋糕隻有那麼大,行政成本切去一大塊,必然相應擠占教育、養老、治安等社會保障方麵的資金,影響公共財政的使用與老百姓切身需要的滿足。機構臃腫的地方政府光是“人吃車喂”就把財政變成了“吃飯財政”甚至是“討飯財政”,在這種況下何談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

其次,“幹部經濟”浪費了本已緊張的土地、資金等各種經濟資源,如許多地方政府出於創造政績和樹立形象的需要,大規模啟動效率很低的投資項目,有許多項目建成之日即是虧損之時,不僅造成了大量的銀行呆賬壞賬和地方債務,而且降低了經濟增長的素質和質量。有的項目甚至連決策的幹部本人也不看好,但為了保證在任期間經濟的活躍和經濟活動所能帶來的公開的利稅和不公開的灰色資金支配權,便無限製地鋪攤子、上項目,擴大投資規模。這種行為扭曲了市場信號,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對正常的經濟活動損害極大。

再次,黨員幹部也好,政府官員也罷,從理論上和我們的政治要求來說是應該為人民服務的,應該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應該是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應該是群眾先富我們後富,而不是當普通群眾尚處在低水平生活狀況的時候,我們卻已經進入了高消費與亂消費,而且這消費花的還不是自己的錢。這種狀況長此以往勢必敗壞了黨與群眾、黨員幹部與群眾的血肉聯係,敗壞了黨與政府的形象。從經濟角度來講,增加了黨與政府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的成本,降低了黨與政府路線、方針、政策的實際效益,最終嚴重損害黨執政和政府行政的權威和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