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雷區的跨越(上)(6)(1 / 1)

但從經濟學上來看,任何一個經濟現象的出現必有其符合經濟原理的原因,也就是說任何經濟現象都肯定有其經濟性的根源。***那麼“幹部經濟”的經濟性又在什麼地方呢?

第一,公款消費和職務消費是剛性的。一個地區經濟再落後,其政府行政支出和職務消費都是有一定規模的,是可以得到保證的。尤其是在公務消費預算軟約束的況下,各種不合理、不合規的消費都可以名正順地在這一名義下支出。對於市場來說,它不管你這需求是否合理、是否合法,關鍵在於這需求是真實的消費需求,是有支付力的需求,用經濟學話語來說,是市場青睞的“有效需求”。尤其是在區域經濟不達,社會其他群體消費嚴重不足的況下,幹部確實成為了市場難得的“優質客戶”,“幹部經濟”確實可以支撐起相當的經濟規模。

第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信用乃至政權信用是可以經濟化的,也就是說是可以“變現”的,這構成了“幹部經濟”存在的巨大經濟基礎。盡管政府與幹部手中沒有錢,盡管他們可能已經負了巨額的債務,但在和平環境下,政府的信用近乎無限,信不過什麼,難道還信不過政府,在這樣的理念預期下,企業、銀行當然巴不得與政府合作。地方政府不僅可以利用手中權力,向建築商、向供應商等企業欠款,向飯店、賓館賒賬等,而且還可以運用政府信用向銀行貸款,雖然這是不可公開的秘密,但確實是實際存在的事實。這段時間來審計署公布的審計通報再一次證實了這一現象。

認識到了“幹部經濟”存在的經濟之因與不經濟之害,我們也就找到了解決之法。杜絕“幹部經濟”現象,宣傳教育固然是必要的,但規範公務消費、限製公款消費,壓縮執政與行政成本更是當務之急,這才是釜底抽薪;同時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淡化政府直接進行經濟建設的色彩,更加注重政府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麵的義務,這才是治本之策。

(二)消費熱中的冷思考

2004年的國慶黃金周消費依然很熱,不論是交通、旅遊還是商業服務部門都賺了個缽滿盆溢,高興地宣稱同比增長了多少多少。比如,北京鐵路分局宣布,盡管黃金周運輸旅客比2002年同期略有減少,但軟臥售票增加了近10倍。還比如,北京市商業部門稱,全市各大百貨商場通過引進國際、國內知名品牌商品如國際一線服裝及化妝品牌等帶動市場銷售增長了30%以上。再比如,北京市旅遊部門稱,2010年北京接待的400多萬遊客中,本市遊客近三分之二,自駕車旅遊成為許多市民出遊的主要方式,郊縣旅遊收入很是可觀。又比如,香港旅遊業方麵人士稱,由於內地赴港人員中大多數不是第一次到香港,所以消費需求生了很大變化。這些數據讓大家很樂觀地認為,我國的消費結構在提升,整體消費總量的絕對值在上升,消費能力很強勁。我們不否定這種結論的客觀性與良好願望,畢竟消費熱比消費冷要好。這段時間以來我們不是一直擔心社會消費趨冷嘛。

但也正是這些數據,還能讓我們讀出另外一些東西來。這就是,第一,來北京旅遊的人數少了,日常基本性的商品消費少了;第二,在消費者中,新麵孔似乎不多了,回頭客、老顧客成為了主力軍。進一步講,就是實際消費人數的絕對值在下降,有消費力的消費群體在相對固定化。說的再直白一點,就是新增花錢的人少了,但已經花錢的人的花錢能量更大了。

是中國大多數的普通老百姓不願意消費嗎?。答案絕對應該是否定的。從調查資料可以看出,老百姓消費意願並不算低。據測算,城市居民的消費傾向為78。3%,農村居民為74。1%。而且事實上,作為都的北京對於大多數的中國民眾有著強烈的吸引感和向往感,從過去十多年的統計看,很多人的第一次旅遊往往選擇北京。但目前北京這些大城市,往往忽視他們的需求,越是節日,各類消費價格就越昂貴,這無疑削弱了他們的旅遊熱、阻擋了他們旅遊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