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雷區的跨越(上)(9)(1 / 1)

——經濟小康是基礎但不是全部。***

在我國小康目標的各類指標中,經濟指標的實現率比較高,而其他指標的實現率就相對差一些。這就表明我們目前的小康主要還是經濟小康。固然經濟小康是其他一切小康的基礎,但基礎畢竟不是全部。

鄧小平曾講過一句話,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展時少。在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前,人民群眾可能對公平正義等社會問題的感受不明顯和強烈。可是隨著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麵的需求日益增長,對於政治參與方麵的要求也相應增長,不再僅僅滿足於經濟小康,對於文化小康、社會小康,甚至政治小康都提出了很具體的要求。

小康社會不僅包括物質生活,還包括工作條件、健康狀況、社會關係、政治環境與自然環境等等。甚至更進一步,還要包括社會個體的主觀感受,像幸福感、滿足感、成就感、歸屬感、認同感、掌控感、自由感等。我們必須看到,建設小康社會的目的是什麼?是努力趨向人的全麵展而不是相反。小康社會是為了人而不是人為了小康社會。也就要求必須對為了實現小康我們應該和能夠、準備和預計承擔、接受什麼樣的代價有科學的認識。沒有休息、沒有閑暇的生活,可能增加一些物質條件,但不是真正的小康。

——社會小康是個體小康的前提。

小康社會的建成固然要以提高社會個體的財富為主要目標,但社會環境的相應跟進也是必不可少。否則,個體財富中要拿出很大一塊支付本不應該支付的社會成本,會無形中將好不容易提高的社會個體的財富消化掉。像目前城市中家庭購買汽車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似乎是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品升級的標誌。但當我們分析居民買車意圖時,很大一部分是用於上下班用車。為什麼上下班要自己開車呢,主要不是出於享受意願,而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不健全,使得居民不得不自己解決公共交通問題。這就是明顯的社會成本個體化。另外城市住房價格的快速攀升,也是居民額外承擔社會成本的一個方麵。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支出比2002年增長了44。9%,這一數據裏占很大的比重不是居民住房麵積的擴大而是單位麵積成本的增加。這就提醒我們,在實現小康的過程中,社會公共服務一定要跟得上。沒有相應的公共服務水平,沒有相應的社會建設,個體的小康水平是要大打折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