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阿米巴經營——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2)(1 / 3)

在開發新產品的過程中,技術人員的性格和心理狀態對工作效果有很大影響。“大膽而傲慢的人研製出的產品潦草粗糙,膽小怕事的人研製出的產品,又處處體現出不自信。聽上去似乎不可思議,但結果的確很真實地反映出人的心性。”稻盛和夫斷言:“從以往的經驗看,鍛煉那些膽小怕事的人使他們大膽起來,就會成功。而反過來卻很難做到。”的確,讓膽大的人變得細心很難,而細心者經過多次磨煉,卻可以增長勇氣。稻盛和夫認為,要取得最好的工作效果,必須具備兩個極端的“平衡的資質”。大阪盛和塾的早期成員稻田二千武曾經說:“稻盛塾長令人折服之處,在於他有兩個極端,擁有極端的兩種要素。稻盛塾長能夠將一般人認為像陰和陽那樣截然不同的兩種東西同時擺到一起,運用自如,掌握著絕妙的平衡。我覺得稻盛塾長在這一點上極為出眾。”可以說,稻盛和夫的“平衡的經營”是日本民族特性的體現。

“平衡的經營”是稻盛和夫對現實長期思考的結果。在鬆風工業公司從事產品開發時,他身邊有一位來自京都的年輕助手。稻盛和夫在工作中經常表露出鹿兒島人特有的開朗性格。每次出現新的實驗數據,他都非常高興。他的助手卻麵無表情,有時還說:“稻盛先生,實驗稍微順利些,您就高興得又蹦又跳。真正的男人一生可能也不會高興得又蹦又跳。可是您,一個月內這樣的事情就有幾回。”稻盛和夫聽到這樣的話,就像被潑了盆冷水。他教育自己的助手要用快樂和感動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工作。同時,他也認識到京都上演過多次政治鬥爭的曆史劇,京都人為此形成了冷靜觀察、喜怒不形於色的個性特點。鹿兒島人和京都人的性格正好是兩個極端。理解到這一點,稻盛和夫又覺得自己助手那種冷靜看問題的方式值得學習。經曆了由技術人員向經營管理人員的轉變,稻盛和夫依然能樂觀地工作,另一方麵,也比以前沉穩冷靜、善於觀察了。

在實踐中,稻盛和夫經常巧妙地維持經營中的“平衡”。1969年,京瓷公司接到美國微係統公司多層陶瓷包裝的訂單。要接受這樣大量的訂單就必須增設廠房,增加設備投資。在此之前,快捷公司也曾訂購大量的多層陶瓷包裝,卻因為設計變更而中途取消,使京瓷遭受很大損失。如果這次重蹈覆轍,公司就岌岌可危了。京瓷創業初期,除非萬不得已,稻盛和夫既不購買新設備,也不錄用新職員。他的方針是“物盡其用”,讓舊設備充分發揮功能。他認為,如果不是特別有助於提高效益,新設備的大量投資會帶來風險。稻盛和夫一向謹慎,然而,這次他一改往日作風,決定接受挑戰。這種時而謹慎小心、時而大膽決斷的做法正是“平衡的經營”的表現。

具有“平衡的資質”的“天才”畢竟是少數。一個經營者要達到稻盛和夫所說的“平衡的資質”,需要不斷加強文化修養。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多向與自己具有反向思維的人學習。為了實現決策的科學化與合理化,經營者不應該在周圍聚集一些與自己具有相同思維的人。一個經營團體的成員如果來自不同環境、不同專業,並且能集思廣益,民主協商,整個團體就容易具有“平衡的資質”。相反,如果公司的員工都來自同樣的環境,同樣的專業,整個公司的思維模式就容易固定和僵化。

智慧小語

稻盛和夫的成功在於他能夠根據不同情況,恰當地運用兩個極端,這非常值得中國經營者學習。一位嚴厲的上司,在適當的時候多給下屬一些溫暖真切的關懷,反而能更好地團結他們。一位待人溫和的領導,在下屬出錯時,嚴加批評和懲戒,並不意味著失去了其和善的一麵。

帶有日本特色的實用性經營

稻盛和夫說:“動動腦筋馬上就能解決問題當然好,但如果不能,為了保證按時交貨,效率再低也必須做!”

精彩解讀

日本是一個非常有理性的民族。理性是一種現實性,沒有理性便不能麵對現實,不能正視矛盾。實用主義是日本民族的思想傳統。其積極方麵表現為,能夠靈活地應對現實,很少受傳統的束縛。正如有的西方學者所說:“日本人的邏輯並不是僵硬而一成不變的,它好比一塊包裝布,可用來包裹任何形狀的物品,而且可大可小,這要取決於環境條件而不是原則。像一隻變色龍那樣,日本工商業者根據周圍環境的不同可以改變它的保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