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是一部以著名愛國民主人士、甘肅省長、民革中央副主席鄧寶珊先生的生平事跡為題材的長篇傳記文學。
作為橫跨新舊兩個世紀、從中國大西北雄渾壯闊的黃土地上崛起的傳奇式的現代曆史人物,鄧寶珊的人生道路和思想見解,是頗為獨特的。他生於一個棄儒經商的貧苦知識分子家庭,幼年父母雙亡,一度淪入社會底層,過早接觸了人世的艱辛。但他不甘淪落,一再與命運抗爭,終於在孫中山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感召下,少年從軍,遠走邊陲,踏上了艱難曲折的革命曆程。他堅忍沉穩,好學善思,交遊廣泛,豁達寬容,考慮問題不囿於黨派成見,能夠從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出發,隨著曆史發展的需要決定進退取舍,不計個人恩怨,擇善而從。數十年來,他一直同中國共產黨保持著密切接觸,多次同共產黨人合作共事,在一些著名共產黨員的影響教育下,始終保持著比較清醒的頭腦。在光明與黑暗殊死決戰的關鍵時刻,他終於作出勇敢的抉擇,同飽經苦難的人民站到一起,迎來了新中國金色的黎明……
不過,人生有如河流。世界上恐怕沒有一條大河是清澈見底的,清澈見底的隻能是潺潺小溪。沒有流歸大海的誌向、兼容並蓄的氣量、百折不回的精神,就不可能成為一條大河。湍急的上遊,平緩的下遊,明麗的波光,滔天的濁浪……恐怕是任何一條大河都會具有的現象。流程越長,流域越廣,彙聚的流量自然越大,挾帶的雜質也必然越多。情況正如法國哲人狄德羅所說的那樣:“人是一種力量和軟弱、光明和盲目、渺小和偉大的複合體,這並不是責難人,而是為人下定義。”作為扮演過許多重要角色的複雜人物,鄧寶珊更是如此。
但是,不管多麼複雜,在鄧寶珊這條大河的主流上,一直奔騰著我們中華民族追求自由、追求解放的洪波巨浪。從甲午戰爭到“文化大革命”,在他長達74年的人生曆程中。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憂患意識,始終如同哺育他成長的黃河那樣,不舍晝夜,滔滔流淌!
二
文學,既然被尊為人學,就得以人生作為自己注視的中心。執意品嚐人生的況味,大膽揭示人生的奧秘,竭力表現人生的美好,幫助人類日趨自我完善,生活得更加文明、健康和幸福。
毛澤東對斯諾說過:“人類在這個地球上的處境變化得越來越快了。從現在起一千年之後,所有我們這些人,甚至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在內,大概會顯得相當可笑吧!”①
是的,隨著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不僅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快,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多,人生的色調也會越來越豐富而駁雜。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人與人之間簡單明了的、田園牧歌式的關係,將會不複存在。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人的麵目也許會更加難以辨識;偉大與渺小、崇高與庸俗、莊嚴與滑稽……也許會交織糾葛,更加難以分清。作為人學的文學,職責恐怕還會加重。作為以實際存在的人物為主人公的傳記文學,是否會受到更多的欣賞與歡迎?
鬱達夫認為:“新的傳記,是在敘述一個活潑潑的人的一生,記述他的思想與言行,記述他與時代的關係。他的美點,自然應該寫出,但他的缺點與特點,因為要傳述一個活潑潑而且整個的人,尤其不可不述。所以若要寫新的有文學價值的傳記,我們應當將外麵的起伏事實與內心的變革過程同時抒寫出來,長處短處,公生活與私生活,一顰一笑,一死一生,擇其要者,盡量來寫,才可以見得真,說得像。”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