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義見到徐永昌,板起麵孔將蔣介石訓斥了一頓。徐永昌見遊說無望,便賴著不走,通過張慶恩,拖住孫蘭峰,企圖拖延時間,使起義不能如期實現。
如何對付相交多年而又感情不錯的徐永昌?傅作義感到左右為難。眼看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日期還有三天,由董其武領頭,已有38位將領簽署了起義通電,可孫蘭峰還在醫院裏拒不表態。積極擁護起義的官兵,建議傅作義將徐永昌扣押起來,再脅迫孫蘭峰簽字,然後發表起義通電。傅作義問鄧寶珊,鄧寶珊堅決反對,自告奮勇來找徐永昌進行商談。
9月18日晚,鄧寶珊邀他的剛從榆林來包頭的參謀長俞方皋作陪,請徐永昌和同機從寧夏而來的馬鴻賓一起吃飯。
“次辰兄!”鄧寶珊邊吃邊談:“你我從年輕時相交至今,從來沒有紅過臉。想不到吧,年過半百之後,會出現今天的局麵?我知道你有你的難處;可宜生和我,也不是沒有困難……”
徐永昌歎息道:“寶珊兄!我是奉命差遣,身不由己啊!”
鄧寶珊同情地點點頭:“這樣吧,如果你回去後不好向蔣先生交待,是不是幹脆跟我們同去北平?邵力子、張治中、李濟深……這些有影響的國民黨元老人物,現在雲集北平,你為何就不能改弦更張呢?”
徐永昌艱難地搖搖頭:“既然這樣,你們幹你們的吧!我身體這麼壞,跟蔣先生又多年,隻好聽天由命了。”
穩坐一旁、低頭不語的馬鴻賓,一麵細細咀嚼著鄧寶珊和徐永昌的這番話語,一麵苦苦地想著自己的心事。這位西北回族將領,行事處世的方式,與乃弟馬鴻逵不同。他這次搭乘徐永昌的飛機來到包頭,名日“看看朋友”,其實是來找鄧寶珊商談他的部隊的起義事宜。1947年底他身患眼疾,鄧寶珊派張潤民去寧夏中寧縣看望他時,他就向鄧寶珊捎來過想與共產黨和解的信息。前天晚上,鄧寶珊同他單獨進行了一番長談,用北平和平起義的具體事例,解除了他尚存的疑慮。最後,馬鴻賓高興地說:“鄧先生!我聽你的。我把寧夏當做一份禮物,請你和傅先生給我轉送吧。”現在,聽到徐永昌“聽天由命”一語,他不禁為自己的出路暗自慶幸。
飯畢,鄧寶珊拿出十張上好的狐皮,對徐永昌深情地說:
“次辰兄!這點兒土產,不成個敬意。你身體不好,縫件狐裘吧,塞外高寒,氣候多變,你要注意。”
徐永昌低頭沉思片刻,黯然神傷地說: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明天我就回廣州去。寶珊兄!今日一別,後會無期,你回到北平,就替我向孫嶽夫人崔雪琴女士問好吧——”
“不,我們還會見麵的!”
鄧寶珊緊握住徐永昌的雙手,大聲說。
徐永昌一聲苦笑:“還有件事要請你幫忙,對張慶恩他們不要留難……”
“可以。”鄧寶珊毫不含糊地說:“這事我們一定會妥善處理。”
次日清晨,孫蘭峰聽到徐永昌即將離開,經傅作義派人勸告,便在起義通電上簽了字。鄧寶珊找傅作義商量,為了減輕起義的包袱,幹脆通知張慶恩等大大小小的特務,凡不願參加起義的都可以限期自由離去。下午,鄧寶珊親自將徐永昌送上飛機,馬鴻賓以及大特務張慶恩等人也同機離開包頭。當晚,就發表了綏遠和平起義的通電,鄧寶珊在包頭的部隊也一道參加了起義。
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幕那天,鄧寶珊偕傅作義等人匆匆趕回北平。
金碧輝煌的懷仁堂,修飾一新。來自全國各族各界的662名代表,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歡聚一堂,掌聲雷動,用滿腔希望和赤誠,迎接了新中國的誕生。
鄧寶珊出席了這次曆史性的會議,被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委員,並在那個莊嚴的講壇上發了言。
接著,他又參加了盛況空前的開國大典。當他麵對著天安門廣場上歡樂的人海,眺望著廣場南側孫中山先生的巨幅畫像,注視著徐徐升起的第一麵五星紅旗,聆聽著毛澤東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時候,55歲的鄧寶珊,不禁眼睛濕潤起來,心潮如黃河激浪,湧起千言萬語……
注:
①白板:麻將中的一個牌名,意為頭腦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