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農民的兒子(3 / 3)

第一次暴動發生時,正在美國的孫逸仙返回了祖國。1912年1月1日,他在南京被來自十六個省的議會代表推選為共和國臨時大總統。當年僅六歲的皇帝的母親宣布他的兒子五個星期之後退位的時候,本應由孫中山任總統,然而他缺乏鍕隊的支持。皇後在最後的詔書中邀請袁世凱,一個為王朝訓練現代化鍕隊並因此連結了大多數省份的指揮官的職業鍕人,組建了共和政府,於是僵局便產生了。孫性格軟弱,所以他很容易妥協。或許他真的對袁充滿希望,以為袁會接受民主共和的方式,因此決定支持袁並催促國務院選舉袁當總統。孫沒有在袁隨後組建的政府中任職,隻是被保留了黨的領導人職務。1912年8月,同盟會與四個較小的組織共同組建了國民黨,孫當選為主要領導人。

以後八年,全國的政治與管理混亂不堪。人們很快便看清楚了,袁世凱不是民主主義者。當國民黨在新的國民議會兩院選舉中取得勝利時,袁拒絕對政府進行改組,然後謀殺了國民黨內最有名望的年輕領導人宋教仁。他繼續破壞共和製,煽動複辟帝製,要人們擁立他當皇帝。但最終都遭到了可恥的失敗。失敗的原因並不主要是因為多數殘存的君主主義者把他看作非皇帝的嫡係,而是因為複辟的行為引起了許多省的戰亂,由此導致了中國20世紀最為有害的格局出現:地方勢力或鍕閥割據,中央政府崩潰。

鄧小平進入重慶預備學校所參加的活動的正式名稱叫勤工儉學,其先驅是李石曾。李是一位愛國人士,信仰無政府主義,推崇法國文明。他已作了多年的努力,建立中法之間較密切的聯係,並且設法要使中國工人與學生同時在法國享受工作與教育的好處。他本人家境富裕,曾在法國的中學和巴黎的巴斯德學院學習。

李最早的籌劃始於1908年。他在巴黎郊外創辦了一家豆腐加工廠,並開始給工人們(都是來自中國他家鄉的同鄉)傳授中文、法文、基礎科學和良好的社會行為。按照多數無政府主義者的做法,他主張對學生們嚴格管理,禁止喝酒、吸煙和賭博,隻是鼓勵他們努力學習。這個嚐試最終沒有維持多久。豆腐加工廠因為不賺錢而破產廠,李隻好把參加這項實驗計劃的學生送回祖國。

但李並不灰心,他接著又策劃了一項新的更具雄心的計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臨近的幾年裏,他安排約一百三十名中國男女學生在巴黎、蒙達吉斯個和楓丹白露的中學裏學習。戰爭期間,他創建了一個學會。這個學會就是給在法國工廠裏的中國工人以基礎教育,並使他們了解無政府主義的重要性。該協會在巴黎開辦了一所學校,部分中國工人在辛苦工作之餘,還抽空前往學習。

1916年,仍在法國的李石曾又推出了一個計劃:招收一大批受過教育的年輕的中國人到法國,邊工作邊學習。他熱切地希望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國知識分子克服輕視體力勞動的壞思想,同時讓他們教導當時在法國的三萬名中國工人,並使他們學會對中國的現代化有用的技能。他創辦了華法教育會,希望發展中法兩國聯係,尤其是在法國的科學與精神教育幫助下,改進中國的道德、學術與經濟生活。④他勸說中國的朋友們和具有善意的人們在中國開設華法教育會分會,並設立學校,招考學生,為到法國生活和工作準備經驗。

由於當時中國的政治狀況非常糟,也因為第一代現代中學畢業生找工作困難,所以一大批中國青年被李的計劃所吸引。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期間,有近一幹六百名學生,其中約三十名是女生,從海上乘船前往法國。像鄧小平這祥還不到二十歲的學生不多,三十多歲甚至四十多歲的更少,大多數是二十歲出頭的年輕學生。他們大部來自四川省和毛澤東所在的湖南省。有些是大學畢業生,但絕大多數沒有超過中等教育程度。他們來自社會的中層,大多是比較貧窮的地主、商人或知識分子的子女。即使輪船公司提供一百銀元的優惠票,大部分家庭還是難以承擔(有時候,商會會借錢給他們買船票,如果他們手頭不方便,商會會延長貸款的期限)。

從一些回憶錄和相關的記載來看,大多數勤工儉學的學生動身赴法時是樂觀的,確信雖然必須辛苦工作,但最終會獲得先進的專業知識和工業技能。有人還希望了解法國如何成為並保持民主共和製的成功秘訣。周恩來(他和鄧小平後來成為最知名的勤工儉學學生)1920年6月,在赴法的五個月之前,寫了一首詩,詩中稱法國是自由的故鄉,並期待有一天能夠在中國扯開自由旗。⑤在法國這邊,也對這些中國學生抱有很高的期望。有一段時間,法國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們曾為英美文化的傳播,特別是新教徒傳教士通過創辦中學和大學對中國施加影響,而感到優慮。所以他們歡迎中國的這個勤工儉學運動,認為這是讓中國人了解及敬仰法國文化的最佳方式。他們中有些人同年輕的中國人一樣浪漫,斷言這項運動會帶來兩種文化的交融。一位熱心者寫道,中國人是遙遠東方的法國人。因為他們是哲學家、詩人和藝術家⑥。

在重慶學校,必修的基礎課程是法語、中文和基本工業技能。鄧小平在班級裏表現如何,不得而知,不過他的一個同學六十多年後寫道,他當時學習非常勤奮。⑦從法國外交部的檔案文件裏,我們還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情況。文件記載,他到法國時希望到冶金廠工作。文件裏也指出,他成功地被學校錄取,並通過了由設在成都的法國領事館主持的法語考試。從重慶學校畢業後,鄧可能回到廣安作了短暫停留,為旅法準備行裝等,並向他的家人道別。離別是痛苦的。倘若他和他的父母事先知道他們注定永遠不會再相見,那麼這次離別會更加令他們傷心。

1920年9月,鄧和他的叔叔以及其他近一百名同學,乘輪船從重慶啟程,踏上了旅法的第一段旅程,同時也就開始步入了他的革命生涯。

注釋:

①《鄧小平傳略》第2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

②作者本人。

③《鄧小平傳略》第3頁。

④貝利《中國的勤工儉學運動在法國》,第449頁。

⑤同七書,第452頁。

⑥同上書,第453頁。

⑦弗朗茲:《鄧小平》第28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