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視自己為普通人:低調的人生最安全(1)(1 / 3)

用低調和謙遜贏得尊重

正如希臘一位叫希爾泰的學者所說的:“傲慢始終與相當數量的愚蠢結伴而行,愚蠢總是在傲慢到來之時,準時出現。傲慢一現,謀事必敗。”

由此可見,對自己的成就輕描淡寫,以低姿態出現在人們麵前,這是安身立命的謀略。學會謙虛,學會低頭,你就能永遠受到人們的歡迎。

晏子做齊相的時候,有一次出門,晏子車夫的妻子從門縫裏窺視她的丈夫,卻發現自己的丈夫抱著大傘蓋的柄揚鞭驅馬、洋洋自得,很是自我滿足。當車夫回到家後,他的妻子請求離開他。丈夫很是疑惑,忙問她是什麼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長不滿六尺,做了齊國的相國,名聲顯赫於諸侯。但今天我從門口悄悄觀察,見他思慮非常深遠,總是態度謙和。你身長八尺,卻做了人家仆從和車夫,而你卻意氣十足自感非常滿足,毫不謙遜。我因此才要求離開你。”

車夫聽了妻子的話很慚愧,於是後來自覺控製自己。晏子發覺後很奇怪,便問車夫,車夫如實地回答。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謙虛和社會地位是沒有關係的,因為自知而謙遜,因為無知而傲慢。

人們總是樂於接受謙遜的人,而對於傲慢的人加以排斥的。做人還是謙虛的好,因為謙虛是成功的墊腳石。

我們須知,謙虛的人才能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才會有虛懷若穀的度量,也才能讓人願意親近,這樣做事才有基礎;反之若恃才妄為、高傲自大,成了“孤家寡人”,也就一事難成了。

如果一個有成就的人,能夠放低自己的姿態,把自己置身於與其他人平等的氛圍中,謙卑、禮貌地對待別人。那麼,便多了一份收服人心的資本,就可能為自己的事業招攬到更多優秀的人才,還會贏得尊重。同時,也隻有低調的人,才能讓人感受到發自內心的誠意和尊重,這不是金錢和地位所能打動的。

《三國演義》中,劉備本是一個低層次的小人物,但是他懂得尊重人才,常常放下尊貴的身份,禮賢下士,結交有才能的人。劉備的低調為他聚了人氣,收了人心,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他的一生無時無刻不體現出這一點。

當徐庶因為母親被曹操接走,不得已離開了劉備。臨走時,他向劉備舉薦了一位能人,那就是諸葛亮。徐庶和司馬徽二人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是一個治國安邦的賢才。於是,劉備就和結義兄弟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去請諸葛亮出山。

為達到自己的目的,劉備帶著關羽和張飛先後拜訪了諸葛亮三次,前兩次連諸葛亮的人都沒見著,無功而返。在第三次拜訪的時候才見到了諸葛亮。劉備發自內心的誠意,以及對諸葛亮所表現出來的尊敬深深打動了諸葛亮,最終他答應出山輔佐劉備。

須知,那時劉備已經算是一方諸侯了,而諸葛亮隻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而已,而且並沒有顯露什麼了不起的才能。但因為聽了徐庶和司馬徽的話,劉備就不辭勞苦,三顧茅廬,用至誠的精神,十足的敬意,終於請得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他的低調換來了諸葛亮一生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輔佐”。

劉備的低調,同時也幫他獲得了大批人才與機會。例如他折節下交益州名士張鬆,從而一舉平定西川,成就霸業。

張鬆是益州名士,雖然身材矮小、相貌醜陋,但卻很有才華,智謀非凡。他本是西川劉璋手下的官員,但早有輔佐明主成就一番大事的雄心,於是暗中畫了一幅西川地圖,把蜀中的山川險要、府城縣鄉等重要的地方都一一做了標記,準備尋找明主。

剛開始張鬆覺得曹操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於是在一次去許都見曹操的時候就暗中把西川地圖帶上,準備獻給曹操。不料曹操見張鬆相貌醜陋,身材矮小,言語無禮,並沒有熱情接待他。為人傲氣的張鬆見曹操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就打消了把地圖獻給曹操的念頭。

之後,受挫而歸的張鬆沒有灰心,他轉道去了荊州,想投靠劉備。當他剛到荊州的邊界,便受到劉備的高級將領趙雲的熱情接待,隨後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也前來為他設宴接風,這讓張鬆很受感動。之後,劉備帶著軍師諸葛亮、謀士龐統等人親自來迎接張鬆,一連設宴款待了他三天。劉備的盛情把張鬆感動了,於是他鐵下心來幫助劉備謀劃,還極力勸說劉備去攻取西川,說他願意做劉備的內應,並把所帶的西川地圖獻給了劉備,還把好友法正、孟達推薦給劉備,說他們德才兼備,可以委以重任。尤其是法正,對劉備後來的事業興盛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劉備正是由於為人低調,才聚集了自己的人氣,獲得了諸葛亮、張鬆等人的忠心。

“道有道法,行有行規”,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態去待人接物,也是符合客觀要求的,因為唯有低調做人才是跨進成功之門的鑰匙。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從字麵上理解,大智亦即最高的智慧接近於沒有智慧,接近於木訥,接近於愚。智慧(尤其指的是智術)如果過於外露,仍然稱不上高級的智慧,“聰明反被聰明誤”,當一個人過分地精於算計反而會被人算計。

生活中,“大智若愚”被普遍認為是做人最高的最玄妙的境界,如果有誰能得到“大智若愚”的評價,那就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於不敗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