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九任總統威廉·亨利·哈裏遜出生在一個小鎮上,他小時候是個文靜怕羞的孩子,但人們都把他看作傻瓜,常喜歡捉弄他。他們時常把一枚5分硬幣和一枚1角的硬幣扔在他的麵前,讓他任意撿一個,威廉總是撿那個5分的,於是大家都嘲笑他愚蠢。
有一天,一位好心人問他:“難道你不知道1角比5分值錢嗎?”
“當然知道”,威廉慢條斯理地說,“不過,如果我撿了那個1角的,恐怕他們就再也沒有興趣扔錢給我了。”
無可否認,愚、拙、屈、訥都給人以消極、低下、委屈、無能的感覺,完全是一副弱者的表現,使人難以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使人放棄戒懼或者與之競爭的心理,使人對他加以輕視和忽視。但愚、拙、屈、訥有時卻是為了迷惑外界而人為製造的假象,目的正是為了要減少外界的壓力,鬆懈對方的警惕,或使對方降低對自己的要求,而使自己輕鬆獲益。
塔克文是羅馬的最後一代國王,他殘暴地殺害了布魯圖斯的父親和哥哥。布魯圖斯裝成傻子才得以幸免。
布魯圖斯裝傻子裝得極為逼真,以至於國王認為他可以作為笑料被留在宮中任意行走。國王經常把他當作開心的玩物。
羅馬有個美女聖瑟雷提亞,本已經嫁了人,卻被國王搶進了宮,但她拒不從命,為了貞潔和自由而自殺了。這時,布魯圖斯去找她的丈夫和父親,要他們發誓為她報仇。他得道多助,卸下了傻子的偽裝,用慷慨激昂的演說動員起人民,又贏得了軍隊的支持,終於推翻並放逐了國王,結束了羅馬的專製時代,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布魯圖斯和他的戰友考拉提督斯當選為首席執政官。
這種甘為愚鈍、甘為弱者的做人之術實際上是精於算計的障眼法,使自己不露真相,從而達到麻痹和迷惑敵人,取得最後成功。
從智謀的原則來看,它仍然體現為以靜製動、以暗處明、以柔克剛、以反處正之道,表現為降格以待的智慧。如果要克敵製勝,那麼可以在不受幹擾,不被戒懼的條件下,暗中積極準備,出奇製勝,以有備勝無備;如果意圖在於獲得外界的賞識,愚鈍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對自己的期待,而實際的表現卻又超出外界對自己的期待,這樣的智慧表現就能出其不意,引人重視。
“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現不平凡,在消極中表現積極,在無備中表現有備,在靜中觀察動,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積極、比有備、比動、比明更具優勢,更有利於保護自己。
然而,由於事物的複雜多樣,環境的不斷變化,在某些時候,利與弊會不知不覺地轉換。這樣,就要求我們必須隨時以清醒的頭腦注意了解自己,掌握對方和周圍環境,掂量你的利和弊,而不是一味地以一般的經驗辦事。
漢高祖時,呂後采用蕭何之計,謀殺了韓信。高祖正帶兵征剿叛軍,聞訊後派使者還朝,封蕭何為相國,加賜五千戶,再令五百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國的護衛。
百官都向蕭何祝賀,隻有陳平表示擔心,暗地裏對蕭何說:“大禍由現在開始了。皇上在外作戰,您掌管朝政。您沒有冒著箭雨滾石的危險,皇上卻增加您的俸祿和護衛,這並非表示寵信。如今淮陰侯(韓信)謀反被誅,皇上心有餘悸,他也有懷疑您的心理。我勸您辭掉封賞,拿出所有家產去資助作戰,這才能打消皇上的疑慮。”
一語驚醒夢中人。蕭何依計而行,變賣家產犒軍,高祖果然高興,疑慮頓減。
這年秋天,黥布謀反,高祖禦駕親征,此間派遣使者數次打聽蕭何的情況。回報說:“正如上次那樣,相國正鼓勵百姓拿出家產資助軍隊征戰呢。”這時有個門客對蕭何說:“您不久就會大禍臨頭了!您身居高位,功勞第一,已不可得到皇上更高的封賞。可是自您進入關中,一直得到百姓擁護,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數次派人問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關中百姓的擁戴。現在您何不多買田地,少撫恤百姓,來自損名聲呢?皇上必定會因此而心安的。”
蕭何認為有理,又依此計行事。
高祖得勝回朝,有百姓攔路控訴相國。高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高興異常,也沒對蕭何進行任何處分。
比起蕭何來,王翦更勝一籌。
戰國末期,秦國老將王翦率領六十萬秦軍討伐楚國,秦始皇親自到灞上為王翦大軍送行,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個要求,請求秦始皇賞賜給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園林。
秦始皇很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為然地說:“老將軍隻管領兵打仗吧,哪裏用得著為貧窮擔憂呢?”
王翦回答說:“當國王的大將,往往立下了赫赫戰功,卻得不到封侯。因此,趁著大王還寵信我的時候,請大王賞給我良田美宅,好作為我的子孫的家產。”
秦始皇聽後覺得這點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了之。
王翦帶領軍隊進入函穀關,又接連幾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賞賜地產的要求。
王翦手下的將領們見他率兵打仗還念念不忘田宅,覺得不可思議,便問他說:“將軍如此三番五次地懇請田宅,不是做得太過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