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以數字服人(1 / 1)

在古今中外的諸多演講中,數字因其表意清楚、明白,說服力強,表達準確而被廣泛應用。數字宛如一顆顆晶瑩透明的星座,散發著奇異的光彩,點綴著一篇篇演講佳作。

1972年,來自紐約的一位女國會議員貝拉·伯朱格進行了一次演講,呼籲在政治生活中給婦女以平等地位。她說:“幾個星期前,我在國會傾聽總統對全國發表的講話,在我周圍落座的700多人有17位女性。在435名眾議員中,隻有1個是女的,在100多名參議員中隻有1個女的;內閣成員中沒有女的,最高法院中也沒有女的。”她的話很簡練,而且大多是數字,但是,就在這數字的巧妙運用中,伯朱格說明了她的道理,而且遠比發表鴻篇大論來得更直接。

演講者運用數字,淺顯易懂,說服有力。尤其是對比性數字的威力更大。例如,為了說明美國電視中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節目之多,有人發表演講:

“調查表明,青少年從一年級到十二年級的歲月中,大約有10000多個小時是在聽搖滾音樂中度過的,這比他們在校12年度過的全部時間隻少500小時。有人作了一項調查,平均每個觀眾一年裏從電視節目上可以看到9000個表現性行為的鏡頭,暴力場麵更多,一般高中生到畢業時,觀看電視22000小時,相當於他們課堂時間的2倍,在這22000小時中,看電視可以看到18000起謀殺……”

又如一位青年學者,為激勵聽眾為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而拚搏,連續引用一係列對比數字:

“我們曾以人口眾多而自豪,但是請看美國,由於廣泛使用電子計算機,2億人口得以完成4000億人口的工作量。”

“我們還曾以地大物博而自豪,但是自然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卻大大低於世界水平:人均耕地隻有世界人均值的1/3,人均林地為世界人均值的1/7,人均河川流量為世界人均值的1%……”

演講中數字的威力很大,但是運用要簡潔、精巧,不要太濫太泛。如果使用得當,令人震驚的統計數字極為有效。但你一定要記住,如果數字不保持簡短幹練,將很容易引起誤解。

數字的用法最常見的是一種“數字換算”,可以把抽象的數字換算成具體的可聯想到的事物,這能有效地增強說服力。

日寇在侵華期間,殘殺了成千上萬的中國百姓。日本侵略軍的雙手沾滿了中國人民的鮮血。然而,日本軍國主義者至今還時時對此狡辯,企圖推卸罪責。為此,有人舉日寇在南京屠城的例子發表演說:“在獸性發作的一個多月中,日本侵略軍在南京屠殺了30萬個中國人!30萬個人排起來,可以從杭州連到南京!30萬人的肉體能堆成2座37層高的金陵飯店!30萬人的鮮血,足足有1200噸!”

這段話利用“數字換算”,把不幸遇害的人數換算成了一個距離,一個高度,一個重量,讓人深切地感受到,日寇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但並不是所有的數字都能采用“換算”的方法。適宜換算的數字一般來說有3種:

一是特別大的數字

有些數字盡管巨大,但如不換算,人們不一定意識到它的巨大。如“1133億美元”,究竟大到何等程度,一般人並不十分清楚。有人這樣換算:“海灣戰爭耗資1133億美元,這筆巨款足夠給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對第三世界投資200年。這次戰爭的消耗相當於40個非洲國家一年的總收入,相當於目前非洲各國所欠全部債務的一半,相當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6個非洲國家1200萬名母親和兒童提供1000次緊急援助的金額,相當於伊拉克近10年來全部軍事開支,相當於向非洲國家提供6年發展援助款項的總額。”1個“足夠”,5個“相當於”,這6次“換算”,使人有了具體印象,歎為觀止。

有些數字特別小,生活中感受不到,不換算就不知它小到何等程度。有人說:“原子真是小極了……50萬到100萬個原子,一個挨一個排起‘長蛇陣’來,也隻有一根頭發直徑那麼小的一點兒。”這樣一算,聽眾的感覺就很具體,印象很深。

三是需要特別強調的數字

上海乘車擁擠,可稱全國之最。有人說:“行路難,行路難,號稱東方大都市的上海,人均占有道路麵積僅2平方米,上下班高峰時,公交車廂裏每平方米竟站立13人之多。每個成人一雙腳有540平方厘米,大概連陳景潤也難以計算出人們是如何站立的。”這段話中用換算法突出了車廂之擁擠,而這是講話者需要特別強調的。

隻要抓住了數字運用的妙法,就能使它在演講中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