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語言應通俗易懂(1 / 1)

演講的目的是讓人聽懂。台下聽眾水平不一,但是都要在短時間內迅速弄懂講話人的每一句話,全麵理解話裏的觀點,這並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如果,講話人在講話時板著麵孔,賣弄辭藻,用一些艱澀的詞語和聽眾捉迷藏,無異於存心讓聽眾聽不懂,這樣的講話豈不是瞎耽誤工夫?人們對任何道理的認識,都要經過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所以在演講中應當使用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表情達意。這樣,才能使所講的道理易於被聽眾接受,才能使所講的話受到聽眾的歡迎,才能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事實上,有時一個精彩貼切的比喻,可以使一個複雜的道理,顯得十分簡潔明確,這也是人們常常感到某些講話乍聽起來平淡樸素,但是卻耐人回味,而且越琢磨越感到真切清新、寓意深刻的原因。例如,我國醫學家修瑞娟在講到我國某些行政機關的官僚主義作風時,說道:“好比我種了一塊西瓜地,瓜成熟了,誰都想到這塊地上摘瓜。美國、聯幫德國、瑞典、瑞士的人都訂了‘搶瓜’方案,外國專家都爭著與我們合作,利用我們的科研成果。可是,回國來呢,像是遇到個80多歲的老奶奶,嘀嘀咕咕,還懷疑你種的是不是西瓜?是紅瓤的還是白瓤的?你先給我把瓜切開,我要嚐嚐你那瓜才決定是否摘瓜。”

她的這一段話用通俗貼切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諷刺了官僚主義作風,既尖銳深刻,又給人以啟迪,使人一聽就懂。這樣的話,聽眾怎麼能不歡迎呢?

通俗易懂也並不是使語言過分庸俗,它有一個標準,就是演講者所運用的語言與大多數聽眾的水平相適合。如果聽眾是高知識層次的專家、學者,就要求講話者使用語言時不能過於通俗化,否則將會顯得囉嗦冗長,達不到滿意效果。

因而,演講時講話人要針對不同對象的接受能力,靈活掌握語言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