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惟庸的運作之下,淮西集團徹底打敗了浙東集團。李善長這時候已經讓朱元璋打發回家養老去了,胡惟庸成了淮西集團的老大。走向了曆史的前台,日漸飛揚跋扈。
朱元璋對兩大文官集團的爭鬥,在心裏是一清二楚,但他沒打算幹涉,無論他們怎麼鬥,最終的勝利者都是他。但他在最後時刻選擇了支持胡惟庸,並不是因為胡惟庸能力有多強,隻是相對於劉伯溫,胡惟庸更好對付一些。
而胡惟庸,在打敗劉伯溫之後,變得越來越目中無人,在朝廷中排除異己,殺害忠良,甚至都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裏,不經過朱元璋的批準,替朱元璋批複奏章,自己決定官員升降、處決犯人,完全把朱元璋晾在了一邊。
甚至,胡惟庸把朝中的另一個丞相給趕走,朱元璋都沒過問,這更加助長了胡惟庸的囂張氣焰。胡惟庸獨攬丞相大權七年之久,朱元璋竟然仍然寵著他,沒將他拿下。
這確實有點反常,肯定是朱元璋故意設計好的一個陰謀,不然胡惟庸憑什麼能張狂這麼久。朱元璋現在就是讓他作,最好作的全民公憤,大家都一致認為胡惟庸是個大惡人,然後拿下,一舉兩得。
其實朱元璋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他要殺掉胡惟庸,就像踩死一隻螞蟻一樣簡單,但是他沒有,他要把胡惟庸養肥了再殺,因為他的目標不是胡惟庸,而是胡惟庸背後的丞相製度。
朱元璋十分反感丞相製度的存在,自己作為皇帝,還有個丞相限製自己,和自己分權,他十分不爽,他要廢除這個製度,但是沒有充足的理由,這個製度是廢除不了的。
於是,朱元璋就選擇了胡惟庸做丞相,讓這個跳梁小醜盡情的表演,他隻在背後布陣。
時機一到,可以立馬拿下胡惟庸,廢除丞相製度,朱元璋是這麼想的。
胡惟庸那邊,卻沒有感覺到朱元璋的陽謀,雖然知道有點反常,但不知道為什麼?
所以,胡惟庸也開始布局,拉幫結派,培植自己的勢力,甚至他都想過要把朱元璋廢掉,自己當皇帝。
有了這個想法,胡惟庸開始找朝中的大臣拉關係。今天找這個洗個頭,明天找那個泡泡腳,再就是一起喝個酒,拉拉家常,加深一些感情。你的頂頭上司和你親近,要拉攏你,請你喝個酒什麼的,你還得受寵若驚,趕緊的往上湊啊。
就這樣,朝中的一些重臣禦史大夫陳寧、都督毛驤等都被納入胡惟庸的麾下,成了他的人。接著,胡惟庸把目光盯上了李善長。
一是因為李善長的影響力比較大,排名第一的開國功臣站在自己一邊,關鍵時刻能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