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決心要把大明,打造成強大的帝國。
在追求富國強兵的同時,朱棣還做了許多工作來鞏固他的皇位。
首先,他令人修改曆史追認馬皇後為生母,這就解決了出身不是嫡子的問題。
至於親生母親是誰,他才不管了,他這皇帝位置要坐得合理合法,其他的不重要。
然後又令人編了一段感人的故事,重修《太祖實錄》,記載的是朱元璋臨死前,本來是想把皇位傳給朱棣了,但因為朱棣不在京城,被朱允炆陰謀篡位。
這下是非完全顛倒了,朱棣成了正統,朱允炆成了篡位者。
這樣修改了史書,引導了輿論,假以時日,朱棣就坐穩他的江山了。
為了削除朱允炆的影響,他把建文帝時期頒布的各項規章製度全部廢除,遵從祖宗之法。
做這些工作的同時,朱棣對跟隨他靖難的將士們進行了論功行賞。
封賞的東西無非是金錢、美女、官位等等。
同時還給他的功臣們分發了“免死鐵券”,雖然朱元璋已經證明了,這種鐵券的解釋權歸皇帝,但這東西的誘惑力還是挺大的。
皇位坐穩了,朱棣還麵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藩王問題。
靖難之役,起因是建文帝的削藩,如今朱棣當了皇帝,還是麵臨著削藩問題,他的這些兄弟們該怎麼處理?會不會出現下一個朱棣?
朱棣先把寧王朱權安置在了南昌一帶,解除了兵權,去養老了。
但是朱權內心非常的苦悶,朱棣靖難之時,他幫過朱棣,如今把他發配到南昌,心裏非常不爽,但是不敢提出異議,乖乖的去了。
朱棣先後對他的兄弟們,那些藩王一個一個的下手解決。
雖然眾人想反,但是實在是沒那個實力了,為了活著,接受了朱棣的安排。
這些事情處理的差不多, 但是失蹤的朱允炆,始終是朱棣的一塊心病。
隻有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才能安心,但是他跑哪去了呢?會不會跑到了海外?
朱棣帶著這些疑惑,把目光轉向海外。
朱棣對外聲稱已經找到朱允炆屍體,自焚而死,企圖斷了那些忠臣們的念想,同時暗中派遣人去海外尋找。
這個人就是馬三保,後來因立功賜姓鄭,名和,也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鄭和。
鄭和跟隨朱棣參與靖難之役,逐漸成為朱棣的心腹。
尋找建文帝朱允炆這麼重要的事情,當然要交給一個自己信任的人,鄭和就理所當然的擔負起這份重任。
永樂五年,也就是1407年,鄭和開始了他的第一次遠洋航行,目標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但是對外宣稱是尋找仙人,對外邦顯示中國之富強。
鄭和在1405年到1433年先後七次下西洋,沒有找到朱允炆,卻無意間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航海曆史的奇跡,開辟了遠洋航行的先河。
在海外尋找的同時,國內的明察暗訪也沒有停止。
朱棣每天從早到晚的處理政務,每天非常的繁忙勞累。
這個地方大家還記得,曆史上的宰相,這個皇帝的幫手,被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給廢除了。
從此沒有了幫手,所有的事情都是皇帝事必親躬。
朱棣關心民間疾苦,實施休養生息,注重開墾皇帝,關注民生,大明帝國在他的治理之下,逐漸的走向強盛。
朱棣這個人,如果從陰謀論的角度看,他算不上一個好人,為了權力,為了生存,他可以踏破一切底線,但是不可否認,朱棣確實是一名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