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永樂大典(1 / 1)

明成祖朱棣,作為一個有作為的皇帝,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中有一項流傳至今的古籍《永樂大典》就是朱棣命人編纂修訂的。

《永樂大典》成書於永樂五年十一月,涉及經史子集、天文地理,以及農工戲劇等各種類目,全書共計110095冊,上至先秦,下至明初,共計三億七千多萬字,曆史上各種珍貴的文化資料,全部收錄進來,成為中華曆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寶。

這麼浩大的工程,即使放在今天,工作量也是巨大的,在當時的條件下,基本上全靠手謄錄,需要充足的人力和物力。

朱棣主持修訂《永樂大典》,在主編的人選方麵,他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人,名字叫解縉。

解縉是朱元璋時期的進士,因才華橫溢受到朱元璋的重用。

但是當時年輕氣盛的解縉,對朱元璋的殺戮非常不滿,並且上書針砭時弊,還給朱元璋寫了一個什麼《太平十策》,朱元璋不但沒殺掉他,還給予讚賞,這讓解縉產生了嚴重的錯覺。

在朱元璋殺掉李善長的時候,解縉再次頂撞朱元璋,朱元張一氣之下把解縉趕回了老家。

這一待就是七年。

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繼位。

解縉看到機會來了,於是找人托關係,在翰林院混了個一官半職。

靖難之役進行到關鍵時刻,解縉也不顧什麼仁義道德了,自己的前途重要,偷偷的跑到朱棣那裏投降了。

前麵說過,朱棣取得皇位之後,讀書人的代表人物方孝孺是至死不降,被誅殺了十族。

朱棣還要樹立自己重視讀書人的高大形象,於是知識分子解縉就成了朱棣身邊的紅人。

在朱棣決定修書時,第一個就想到了解縉,讓他做了總編輯。因為朱棣知道,解縉能勝任這項繁雜的工作。

1403年,永樂元年,朱棣把這項工作交給了解縉,並且告訴他:不要怕麻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經史子集,陰陽醫術等全部編成一書。

大家注意,這裏朱棣要修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一部書,一部涵蓋有史以來涵蓋所有學科的百科全書。

為了完成這項工作,朱棣組織了強大的編輯陣容。這些編輯包括翰林學士,翰林院官員,並且在全國範圍內下詔征集有才學之人參與編書。

總編輯部設在了文淵閣,參與編書的人管吃管住,還要開高工資。

這些編輯們啥都不用管,不愁吃喝,隻管編好書就可以了。

朱棣命令禮部派人帶著足夠的金錢去全國各地買書,為編輯們提供充足翔實的參考資料。

在編輯們工作的過程中,朱棣還時不時的去視察一番,給他們拉拉呱,談談感情。

這些編輯們看到皇帝對此事這麼重視,對他們噓寒問暖的,端正態度,鼓足幹勁,不分晝夜的工作著。

解縉也發揮出他作為總編的最大功能,對參考資料的采購工作,編寫、校對安排的井井有條。

看著這部大典逐漸成型,解縉心裏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作為一名知識分子,這或許是最大的榮耀吧。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奮戰,曆時五年時間,這部大典完成,朱棣將它命名為《永樂大典》。

這部大典凝聚著解縉的心血,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點,但是在成書之時,解縉卻被貶至廣西,一個尚未開發的邊遠地區。

這又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