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解縉(1 / 1)

解縉,作為受到朱棣重用的讀書人,不應被貶的。

但是年輕時期吃過虧的解縉,顯然沒有接受教訓,仍然是那種投機的心態把自己給玩進去了。

當年殺掉方孝孺之後,朱棣為了顯示對知識分子的重視,所以對解縉禮遇有加,任命他為《永樂大典》總編,並且讓他親自編寫《太祖實錄》。

在空閑時間,朱棣還經常找解縉拉拉家常什麼的,意在重點培養。

但是解縉放著好好的生活不過,非要卷入皇家權力之爭的旋渦,但是不幸的是他站錯了隊。

永樂二年,解縉決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壓在了朱高熾身上。

這個賭局足夠大,不成功,便成仁,是一場生死局。

朱高熾和朱高煦的明爭暗鬥早就開始了,早在靖難之時,兩個人就爭著表現。

大臣們對此是心知肚明,但是都沒有發表任何意見。

關於皇位的繼承人問題,朱棣心裏也非常的矛盾,按照傳統,應該立嫡長子,而長子是朱高熾,但是朱高熾有殘疾,這又讓朱棣心裏有芥蒂。

朱棣心裏是偏向於二殿下朱高煦的,因為朱高煦的軍事才能比較強,人也拿得出手。

當朱棣征詢參加靖難的將士們的意見的時候,一致推薦朱高煦。

但是兵部尚書金忠堅決反對,並且據理力爭。

一個二品官員哪裏來的底氣?

因為金忠背後站著的是姚廣孝,他是姚廣孝的學生。

麵對將士們唇槍舌劍的攻擊,金忠建議朱棣問問當朝大臣們的意見。

關於皇位繼承人的問題,解縉是被朱棣詢問的人之一。

朱棣也沒繞彎子,開口直接問解縉,應該立誰為太子?

解縉直接推薦朱高熾,並且在朱棣不說話的情況下,解縉再次據理力爭,最終朱棣拍板,把立太子這事給定了下來。

朱高熾聽說這事,還專門跑到解縉府中道謝。

這時候朱高熾對太子一事胸有成竹,解縉也對自己的“英明”沾沾自喜。

麵對朱高煦的勢力不斷的擴張,逐步超越太子黨的情況,解縉再一次坐不住了。

他跑到朱棣麵前告狀,告朱高煦的狀。

這讓朱棣非常的反感,也讓朱高煦對他恨之入骨,決心要把他解決掉。

從此以後,朱棣對解縉日漸冷淡,不搭理他了。

但此時正值《永樂大典》編纂的關鍵時刻,朱棣雖然非常討厭他,但是他並沒有把他殺掉,因為留著還有用。

永樂五年,《永樂大典》的編纂工作接近尾聲了,而此時的解縉因為得到太子的寵幸而日漸囂張,朱棣對他忍無可忍,直接發配到廣西邊疆去了。

解縉被發配邊疆去督餉,心中非常的苦悶,但是他沒放棄希望,因為他想象太子繼位後,肯定會得到重用。

永樂九年,解縉進京城彙報工作,正好朱棣不在,就去了太子朱高熾家拜訪。

這件事他沒跟朱棣彙報請示,自作主張的去了太子家,這已經要命了,更要命的是他沒等朱棣回來,竟然離開京城,走了。

朱棣一回來,朱高煦馬上向他彙報了此事。

朱棣一口認定解縉私自結交太子,圖謀不軌,便下令把解縉抓起來關進了監獄。

永樂十三年,錦衣衛紀綱向朱棣彙報囚犯名單,朱棣看到解縉的名字,朝紀綱意味深長的問了一句;“解縉還活著?”

這意思很明顯了,也就是解縉這時候不應該活著了。

紀綱領會到皇帝的意思,回去之後,請解縉喝了一場酒,把他灌得大醉,丟在漫天的雪地裏,把解縉給凍死了。

這裏為什麼要單獨說一說解縉,因為他主編的《永樂大典》,給我們帶來了寶貴的財富,不管解縉這一生如何,他的功績是不可抹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