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在大明帝國的曆史上絕對算得上一個好皇帝,一個體恤民情,關心民眾疾苦的好皇帝,經常微服私訪,了解民情。
朱瞻基做了一個好皇帝,好就好在他無為而治,休養生息,不幹擾民眾生活,不增加民眾負擔,勤懇工作,善於納諫,廣泛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勵精圖治,從而實現了在他統治期間的國富民安。
突然有一天,朱瞻基想起了他的叔叔朱高煦,便去大牢裏看望他。
他這個叔叔朱高煦上演了一出“造反”鬧劇,最後以投降結束。
寬厚仁慈的朱瞻基並沒有殺掉他這個叔叔,找了個人痛罵了他一頓,然後關進了西安門的大牢裏。
皇帝去看望他的叔叔朱高煦,這本來是一件主仆相安的美好事情,朱高煦態度好一點,說不定皇帝一高興就赦免了他。
但是朱高煦卻突然腦袋短路了,做出了一個犯上的舉動,在皇帝靠近他的時候,一個掃襠腿把皇帝撂倒了。
這個小孩子般幼稚的惡作劇,把老實忠厚的朱瞻基給惹惱了。
皇帝命令人找了個三百斤的大銅缸把朱高煦蓋住了。
如果這時候朱高煦趴在那裏不動了,或許能保住命,但是他沒有安靜下來。
這個力大無比的朱高煦,突然把三百多斤的大銅缸給舉起來了。
扛著這麼個三百斤的大銅缸,朱高煦搖搖晃晃的到處衝撞。
這拙劣的表演,徹底把作為皇帝的朱瞻基給激怒了。
他命令人把大缸按住,讓朱高煦動彈不了,然後運來許多煤炭,壓在了大缸上麵,點燃了煤炭,把朱高煦生生的給烤死了。
朱瞻基解決這個心腹大患,可以全心全意的去做他的好皇帝了。
他統治的時間不算長,總共十幾年的時間,卻出現了中國曆史上可以和曆史上的盛世相媲美的“仁宣之治”,成就了曆史上著名的明宣宗。
自唐代以來,科舉製度造就了許許多多的文官,並且確立了文官製度,形成了頗具規模的文官集團。
這些文官集團的文人,最大的特點是拉幫結派,懂得非常多,非常善於挑理。
皇帝如果哪個地方做得不能入他們的法眼,就會遭到他們的“辱罵”,甚至給皇帝扣上個大帽子,上綱上線。
作為老大的皇帝肯定不能忍受這個事啊,這些文官們太愛管閑事了,動不動幹涉皇帝的私生活。
皇帝想裝修一下宮殿,文官們會出來反對:“你少為了私欲去濫用民力!”
皇帝想選幾個漂亮的侍女,文官們會出來說:“不能這麼好色!”
皇帝想休息一下,文官們會出來說:“作為皇帝,要勤政!”
但這些文官們總是雙重標準,寬以律己,嚴以待人,用聖人的標準去要求別人,自己卻不自律。
文官集團實力的壯大,讓皇帝們非常的頭疼。
好在朱瞻基不好色,也沒有其他的不良癖好,隻有一個休閑娛樂的方式,那就是鬥蛐蛐。
作為一個皇帝,就連這點小愛好,也遭到文官們的群嘲,戲稱他為“蛐蛐皇帝”,這可把朱瞻基給氣壞了。
但是他一點招沒有,因為一個是這些文官集團的力量非常大,另一個原因是皇帝還需要他們幫忙處理政務。
全國每天那麼多的奏章,皇帝沒有那麼大的精力全部過目,所以處理奏章這事,就得仰仗著最大的文官集團——內閣了。
所有的奏章到了之後,先經過內閣之手,處理之後寫上處理批複意見,這個過程稱為“票擬”,但是這之後公文並不能下發,這份奏章必須經過皇帝用紅筆批複後才能生效,這個過程稱為“批紅”。
從此以後,這種“票擬”和“批紅”製度在明代延續了兩百多年。
這樣,皇帝即找到幫他幹活的幫手,充分調動這些大臣的工作積極性,還不至於大權旁落,導致這些閣臣威脅到皇帝的權力。
票擬的權力一直為內閣大學士所有,而最終的決定權“批紅”權,卻逐漸被另外一群勢力強大的人所取得。
這些人就是太監集團。
這些太監本來是生活所迫才去幹這活的,不然誰會去幹這個。
所以,這些小太監們大多是窮苦人家的孩子,沒讀過書,是一群文盲。
但是,朱瞻基作出的一個決定,卻改變了他們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