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背景
有誰會像萬科那樣,在第一次土地拍賣拿地時就敢於叫出較第二名高一倍的應拍價?
有誰會像萬科這樣,十年前就在北大清華收羅人才、十年如一日地儲備各方麵專門人才,以至市場上有了萬科“秀才欺兵、書生奪天下”的說法?
有哪家公司像萬科這樣發了財不做加法,反而玩著命做減法,將非主業一一減掉,無數掙錢的機會都不要,一心迷上房地產?這要從萬科的領軍人物王石說起。
王石,中國第一房地產品牌萬科的締造人和掌門人,率領萬科由一個十幾人的貿易公司,做成一個年銷售額上百億的房地產行業龍頭企業;性格鮮明,風格明快,能言善辯,好出驚人之語,具有豐富的人格魅力,在媒體有極高的曝光率;同時又是極限運動的愛好者,中國人登頂珠峰最大年齡紀錄的創造者,登頂過全球7大洲的最高峰,到達過南北兩極,酷愛滑翔傘運動,經常為其他企業出任廣告形象代言人,出席《財富》論壇,在哈佛演講……
王石,1951年1月出生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蘭州鐵道學院給排水專業畢業。父親從部隊轉業後在鄭州鐵路局工作。母親是錫伯族,姓石,原是東北遼寧義縣人,在義縣電話局工作,1945年參軍時與王石的父親相識。
王石,17歲初中畢業後參軍,在新疆做了五年的汽車兵後,複員到鄭州鐵路局的水電段做鍋爐大修車間的工人。當鐵路局拿到兩個推薦上大學的名額時,老師傅們因為王石吃苦耐勞、招人喜歡而一致推薦他上蘭州鐵道學院。
1983年,32歲的王石還在彷徨。懷揣一顆“法國小說《紅與黑》中的主人翁於連一樣的個人拚搏的野心”,窩在廣東省外經委,每天工作、讀書、學英語,日子平淡無奇。但是,他“不甘平庸”,“好表現”。
1983年春天,王石的嶽父在深圳參加“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時住過的房車夫婦,來廣州探望嶽父,這對從前多少有點土氣的農民夫婦帶來的不隻是他們家的土產,還有他們身上的“洋氣”:丈夫穿著台灣產的淺灰色夾克衫,老婆燙了個大卷發。沒有比這樣的樣板更能說明問題的了,轉瞬之間,深圳到底發生了什麼?王石要去看看。
1983年5月7日,這一天,他乘廣深鐵路抵達深圳。當他看到一個巨大的建設工地般的深圳,“興奮,狂喜,恐懼的感覺一股腦湧了上來,手心汗津津的”,他強烈地意識到:這塊塵土飛揚的土地孕育著巨大的機會。
這一天,在王石的生命中是一個重要的標記。
王石到深圳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公司——深圳市特區發展公司(簡稱特發)謀求發展。
但做什麼呢?他心裏還沒數。
一天,他乘小巴去蛇口。從深南路拐進蛇口的丁字路口,望見路北一側聳立著幾個高大的白鐵皮金屬罐。在蛇口碼頭邊也見到三座類似的金屬罐。他好奇地向周圍的人打聽,得知是飼料廠的玉米儲藏倉。位於丁字路口的是泰國正大集團、美國大陸穀物公司與深圳養雞公司合資的飼料生產企業——正大康地;依托蛇口碼頭的飼料廠是新加坡遠東集團投資的麵粉加工以及飼料廠——蛇口遠東金錢麵粉飼料企業。
“玉米?廣東不生產玉米啊,這些玉米哪來的?”
“從香港。”
“香港也不產玉米啊?”
再問,得知這些玉米來自美國、泰國和中國東北。
“為什麼廠家不直接從東北采購?”他帶著疑問找到正大康地。接待他的盧達民先生說:“公司也想從東北直接采購,以降低原料成本,隻是解決不了運輸。”
“我解決運輸工具,鐵路、海運都沒問題,組織來的玉米你們要嗎?”
“要!馬上就可以簽合同!廠裏正在試運轉,設計能力為30萬噸/年,70%的成分就是玉米,平均每個月的需求量在萬噸左右。”
當時他並不清楚東北到深圳的運輸情況,但在巨大生意機會的驅動下,他必須硬著頭皮往前闖。
首先,他找到赤灣碼頭詢問航線情況。碼頭經理告訴他,剛建成的赤灣港目前隻有從北歐進口的散裝化肥貨源,還沒有開通各地的航線。
“能接受多大載重的貨輪?”
“萬噸輪沒有問題。”
然後,他找到廣州遠洋公司詢問有無開通大連——赤灣航線的可能。
回答是:近海的航線歸廣州海運局。
探聽到廣州海運局總部設在沙麵,他再次聯係。
海運局回答:隻要有貨源,隨時開通。
玉米生意就這樣開始了。
現在的問題是要雇請個幫手了。
玉米到了,“飼料組”需要一個組員。樓下的無線電裝配車間,拉出來一個又瘦又小,像個童工的小夥子,他叫鄧奕權,他成了王石的第一個員工。
第一次30噸的玉米生意成交,賣給了養雞公司。王石在自行車後座上夾了兩個條紋塑料口袋,去到養雞公司。“我來收錢。”他向養雞公司的袁經理揚了揚手中的編織袋。“發票呢?”袁經理問。發票是何物,王石不好意思問,但他立刻想到,無非就是收款證明一類的東西。王石回到公司,對財務部的小張說,“給我開個收款證明!”暨南大學財會大專班的畢業生不懂“收款證明”。“你就寫收到誰多少錢,特此證明。就行了。”小張一邊嘟嚕著“從來沒有開過這樣的證明”,一邊照辦。還加蓋了財務章。再騎上自行車,後座還是放著編織袋,王石又到了養雞公司。對袁經理說,“給,發票。”袁經理笑得嗆了喉嚨。
王石這時深刻感受到業務知識的貧乏,尤其財務方麵,更是個門外漢。從那以後,他每天下班無論多晚,都要看兩個小時財務書。還學著記賬,下月初跟財務的對照。三個月後,他閱讀財務報表沒有障礙了。
1984年王石組建“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任總經理。
1985年,國務院對計劃外調彙和機電產品進口進行全麵清理,銀行收縮銀根,進口電子器材、影視器材市場出現萎縮端倪。但市場仍然顯示著一定的利潤空間,很多經營商還沉浸在供不應求的假象中。但王石已經感覺到了危機。展銷中心新簽的2萬台放像機合同,45天後到貨。這時,王石通過渠道了解到同行的進貨情況:同一時期,其它公司共有5萬台到貨。7萬台同時到貨是一個什麼樣的市場前景?王石判斷一定會立刻滯銷,價格會直線下降。退貨是不可能的。怎麼辦?這時,王石所做的對策,成為他後來在各處演講一再提到的,創業初期的“不正當競爭”的案例。
他叫來廣告投放部經理,口授了一則聲明,內容如下:由於台風原因,本展銷中心的放像機無法按預訂時間送達客戶,為保證履行合同,急購放像機2萬台。
這一則“求購信息”刊登在當時的廣州兩家主要報紙上。同時,當天的報紙正好也刊登著放像機的“售賣廣告”。廣告登出後,放像機便向展銷中心湧來。王石叫他的技術部組織了4個小組驗收。而這些前來出售的放像機,除了個別小數量的,大多是期貨。期貨當然不要!一定要看到放像機才簽合同。這樣一來,展銷中心並沒有購進放像機,其零售價卻上升了200元:市場穩住了。接下來,王石做的是,迅速走貨,不惜虧本。他想的是,溜得越快損失越少,而資金回籠後去做新生意,把損失奪回來。不過現在,已經曆練成中國最知名企業家的王石反思他早期的貿易生涯說:一是那時的超高利潤是不合理的,二是說明他“也曾惟利是圖”。
王石的公司在不斷發展。在那個年代,不斷調整的宏觀政策,有時就是企業的生命線,而王石總能及時感覺到春江水暖。
1986年,深圳市頒布“國營企業股份製試點暫行規定”。他偶然看到文件的影印件,立刻坐不住了。1988年11月21日,一個名叫“深圳萬科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上市交易。王石任董事長和總經理。與此同時,萬科進入房地產開發。此後,萬科的路子與眾不同。很多企業都在“多元化”的時候,王石開始賣掉萬科蒸餾水公司、零售公司、拍電影的公司、做廣告的公司、做商業禮品的公司,最後做成一個專業房地產公司,公司業務遍及全國十多個大城市。
“超過25%的利潤不做”,這一命題以其不符合人們意識中的資本本性而令人感興趣。
1992年,對處於暴利時期並且接下來還有相當長一段暴利期的房地產企業來說,超過25%的利潤常常是可能的,在現實中萬科如何取舍,這個命題放在今天也仍然是尖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