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麵對新的曆史條件,列寧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進行了創造性發展。列寧對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貢獻突出表現在:對處於壟斷階段的資本主義進行了深刻剖析,形成了關於帝國主義的經濟理論;領導俄國無產階級革命,並在革命勝利後努力探索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道路,形成了社會主義過渡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
列寧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曆史規律,指出帝國主義就是壟斷資本主義。列寧概括了壟斷資本主義的五大特征: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必然走向壟斷,壟斷組織成為經濟生活的基礎;銀行作用急劇加強,並與工業資本融合成為金融資本,金融寡頭在經濟、政治上建立起統治地位;資本輸出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國際壟斷同盟(列強)經濟上分割世界已經完畢。
列寧深刻揭示了壟斷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壟斷必然產生腐朽和停滯的趨勢;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的產生意味著資本更為集中,與生產的社會化的矛盾更為尖銳;資本輸出和列強分割世界完畢,不僅導致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也導致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列寧揭示了“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由此就應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
列寧在親自領導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並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實踐中,形成了社會主義過渡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其基本內容包括:第一,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必須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和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形成。社會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的條件是其生產力水平超過資本主義。第二,在資本主義發展程度比較低的國家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需要通過保留商品貨幣關係,借以形成和發展壯大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第三,在探索實行新經濟政策的過程中,提出了發展商品交換、進行農業合作化、允許各種經濟成分存在和利用國家資本主義等重要思想。
(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列寧逝世後,斯大林領導了蘇聯向社會主義過渡和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後的經濟建設,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關於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探索。1952年,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第一,在社會主義製度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具有客觀性,決定生產發展的一切最重要方麵,貫穿社會主義生產發展的全過程。第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包括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和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兩個方麵。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是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第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對社會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規律、按勞分配規律等都體現了基本經濟規律的要求。
關於社會主義國家工業化思想。第一,農業國要建成社會主義,其前提是實現工業化,否則,社會主義國家就不能保持經濟上的獨立。工業化速度是事關社會主義政權生死存亡的大問題。第二,工業化資金的積累,在當時的條件下隻能依靠國內積累,讓農業為工業化提供建設資金的途徑來實現的。第三,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具體道路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機器製造業。
關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編寫。斯大林撰寫的《蘇聯社會主經濟問題》和他組織編寫的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對社會主義經濟理i進行了初步探索,其中的一些觀點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比如,斯大林承認社會主義條件下存在商品經濟。他認為,社會主義條件下存在著全民所有製集體所有製兩種公有製形式,在這兩種不同所有製之間必然存在商品交換。此相對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價值規律仍然發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