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地震的預測(2)(2 / 3)

在我國,震前動物異常,曾對一些較大地震的成功預報起到了重要作用。如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級地震和1975年2月4日海城7.3級地震的成功預報。

但必須指出的是,並不是凡有動物異常就一定有地震發生。

由於能夠造成動物出現異常行為反應的因素很多,例如季節變化,氣候影響,環境的改變以及動物本身的生理活動及病理情況等,都可能造成動物的行為異常。所以,動物行為異常反應並不都是由地震引起的。況且動物還有適應性,也不是每次地震前所有的動物都會出現行為異常反應。因此,對動物的異常反應要注意觀察,認真分析研究,排除各種與地震無關的因素;同時還要注意研究出現異常的動物種類、數量和範圍及集中程度,並結合其他多種觀測資料,加以綜合判斷,切勿草率行事。

地震的微觀異常

人的感官無法覺察,隻有用專門的儀器才能測量到的地震異常稱為地震的微觀異常,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地震活動異常

大小地震之間有一定的關係。大地震雖然不多,中小地震卻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動的特點會幫助人們預測未來大地震的發生。

2.地形變化異常

大地震發生前,震中附近地區的地殼可能發生微小的形變,某些斷層兩側的岩層可能出現微小的位移,借助於精密的儀器,可以測出這種十分微弱的變化。分析這些資料,可以幫助人們預測未來大地震的發生。

3.地球物理場的變化

在地震孕育過程中,震源區及其周圍岩石的物理性質可能出現一些變化,利用精密儀器測定不同地區重力、地電和地磁的變化,也可以幫助人們預測地震。

4.地下流體的變化

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岩層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氣及地下岩層中還可能產生和貯存的一些其他氣體,這些都是地下流體。用儀器測定地下流體的化學成分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們的變化,也可以幫助人們預測地震。

不可準確預測的地震

國際上公認的、有科學和應用意義的地震預測必須較準確地估計出未來地震的發震時間、發震地點和震級這三個參數,一個都不能少。曾有科學工作者提出以下判別標準:對地震預測依據的可觀測量有定量描述,對未來地震的發震地點、發震時間和震級給出定量描述,包括誤差範圍,有詳細的事先預測文字記錄,過去曾做過成功的和失敗的詳細預測記錄。多年的研究和實踐證明,要完全達到這些標準是非常困難的,這有多方麵複雜多樣的原因。最重要的是,目前人類探測技術有限,對地球內部的了解還差得很遠,正如人們所說的,上天容易入地難。人們對地震發生的規律性也沒有完全弄明白,而且可能有的地震前兆、地震的類型多種多樣,不同地區之間也有很大差別,沒有普遍適用的經驗可循。自邢台地震以來,我國地震工作者進行了4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一些經驗和知識。地震預報的目前狀況是,在一定條件下,隻有在觀測到明顯的前震(大地震發生前的小地震)活動和其他異常現象時,才有可能提前做出一定程度的預報,例如1975年遼寧海城發生的7.3級大地震。如果沒有明顯的前震活動,即使有其他異常現象,有時也很難事先察覺到並及時做出比較準確的預測,例如1976年河北唐山發生的大地震。

目前,國際上對地震是否能夠預測仍存在爭議。一部分科學家認為,目前地震是不可能準確預測的,防震減災的重點,就是加強工程抗震能力,也就是使建築物、房屋更加牢固,即使發生大地震,也不會垮塌造成人的傷亡,至多出現裂縫等輕微破壞。也有一部分科學家堅持,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對未來大地震做出預測,這樣的探索研究還應堅持下去。

地震預報困難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地震預報是政府行為,有關主管部門要發布地震預報,先要找從事地震預測工作的有關專業人員開會商議。由於預測手段不同,不同的地震觀測台站根據不同的前兆異常得出的預測結論常常有很大分歧,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導致有關主管部門很難做出決斷。

麵對地震預測預報的現狀,除了加強地震短期預測、臨震預測的探索研究外,還要加強防震減災工作,因為它是減輕地震災害的最有效措施。

地震預測的難題

由於地震過程的複雜性、無法直接探測震源和地震預報實踐較少等原因,人類還很難完全準確地預報地震。地震預測至今仍是一個世界性科學難題。

氣象預報能告訴我們雷陣雨即將發生,但是對於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地震,能不能預測呢?

地震預測的現狀

地震預測通常分為長期(10年以上)、中期(1~10年)、短期(10~100天)和臨震(1~50天)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