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地震的預測(2)(3 / 3)

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美國、前蘇聯和中國的科學家們都在積極進行地震預測的研究。

目前全球範圍內已經建立了比較廣泛的地震監測台網,科學家們還通過超深鑽井等手段獲取更多的地球內部信息。但是人類地震預報的水平還僅限於通過對曆史地震活動的研究,對地震活動做出粗略的中長期預報。在短期和臨震預報方麵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地震前兆觀測和監測,仍處於經驗性的預報探索階段。

地震預測的難度

地震預測之所以成為難題,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地震過程的複雜性。地震是地殼構造運動的產物,我們對地殼的分布情況,構造活動的性質、強度等,現在仍知之甚少。我們對於地震發生的規律的認識非常少,認知程度非常低。

第二,震源情況無法直接探測。地震大多發生在地下15千米左右的地殼中。人類對於地殼,目前其最大鑽探深度僅達到12千米。因此,人們無法直接探測震源情況。

第三,地震預報實踐機會少。具有破壞性的7級以上的地震,大部分發生在海溝或人煙稀少的地區,而大陸地區強烈地震在同一區域重複發生的周期往往在百年或千年以上。因此,人們從事地震預報的實踐機會較少。

我國曾成功預報了遼寧海城、四川鬆潘和鹽源等地強烈地震,創造了世界科學史上的奇跡,但也有未能預報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遺憾。這種強烈反差,恰恰說明了準確預報地震的困難性。

我國鷲峰地震台

我國自建的第一個地震台是1930年建成的鷲峰地震台,距今已有83年了。

鷲峰地震台位於北京西山鷲峰,它是當年中央地質調查所的一個下屬機構。

當時擔任地質調查所所長的翁文灝,很重視地震地質的研究。1920年甘肅發生大地震,翁文灝曾與王烈、謝家榮等奔赴現場,在艱苦的條件下進行過詳細的調查。通過那次調查,翁文灝深切感到要加強中國的地震研究,必須建立地震台,並需要有物理學基礎的人參加,才能取得更完善的資料。

鷲峰地震台的建台工作,始於1928年。當時北平的一位名律師林行規,同丁文江、翁文灝等地質界人士有很深的交情,且頗熱心於科學事業。他得知地質調查所要建立地震台,便主動把他在鷲峰新建別墅旁的一塊空地捐給地質調查所,做建地震台之用。與此同時,翁文灝還通過清華大學教授葉企孫的介紹,請了李善邦來擔任這項研究工作的負責人。

李善邦(1902~1980年)是廣東興寧人。1925年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物理係。1929年他應聘之後,先去上海,在徐家彙法國天主教會辦的地震台考察和學習了一段時間,隨後赴鷲峰地震台任職。1930年初,鷲峰地震台建成,並安裝了德國的小型維歇爾式機械地震儀。以後,又從愛沙尼亞訂購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地震儀——伽利清·衛利普式電磁地震儀。

鷲峰地震台從1930年9月20日開始記錄,每月把記錄到的震相到達時間編成月報,與世界各地震台交換。到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為止,共記錄了2472次地震,中間未曾間斷。對其中重要的地震,還參考和利用其他地震台交換來的資料,定出震中位置及震源深度等數據,進一步加以分析和研究,編成鷲峰地震研究室專報出版。鷲峰地震台的儀器設備、管理水平及記錄質量等,都已達到了當時世界的一流水平。加之鷲峰台地處在亞洲地震台站較少的地區,所以觀測結果及研究報告很受世界同行的重視。

抗日戰爭爆發後,鷲峰地震台被迫停止工作。地震台的伽利清·衛利普式電磁地震儀拆卸後運到燕京大學存放,維歇爾式機械地震儀因不便拆運,留在鷲峰。抗戰期間,李善邦、秦馨菱、賈連亨等鷲峰地震台的工作人員都相繼離去,原鷲峰地震台的房屋則被抗日遊擊隊作為指揮部使用。鷲峰地震台的曆史,從此告終。

地震能預報嗎

地震和刮風下雨一樣,都是一種自然現象,在它來臨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別是強烈地震,在孕育過程中總會引起地下和地上各種物理及化學變化,給人們提供信息,隻要人們認真觀測並掌握地震前兆的規律,地震預報總有一天會實現。

在地震預報方麵,我國地震工作者已經取得可喜的成績。1975年2月4日海城7.3級地震時,我國做出了成功的預報,這是人類曆史上的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預報。在其後又成功地預報了1976年5月29日雲南龍陵7.3級地震和1976年8月16日、8月29日在四川鬆潘、平武之間發生的兩次7.2級地震。

最近十幾年又有幾次較好的地震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