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地震的預測(3)(1 / 2)

成功的地震預報不但極大地減輕了人員傷亡,而且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些震例說明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預測、可以預防的。在震前的一段時間內,震區附近總會出現一些異常變化。如地下水的變化,突然升、降或變味、發渾、發響、冒泡。氣象的變化,如天氣驟冷、驟熱,出現大旱、大澇。電磁場的變化,臨震前動物、植物的異常反應等。根據這些反應進行綜合研究,再加上專業部門從地震機製、地震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生物變化、天體影響及氣象異常等方麵利用儀器觀測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可以對發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進行預報。如海城1975年的7.3級地震的成功預報,就是一例。但是,由於地震成因的複雜性和發震的突然性,以及人們現時的科學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預報還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在世界上尚無一個可靠途徑和手段能準確地預報所有破壞性地震。為此各國地震工作者和專家都在努力探索。但是,地震預報是當代科學難題之一,地震預報遠沒有過關,還停留在半經驗半理論階段,全球每年在陸地上發生的幾次七級以上地震及我國近些年發生的一些中強地震,特別是1976年唐山7.8級大地震都未能做短臨預報。這些地震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因此,地震預報需要全世界科學家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需要地震工作者幾代人的艱苦奮鬥才有可能最終在理論上攻克。

發布地震預報的規定:地震預報一般由省級人民政府發布,情況緊急時,可由市、縣人民政府發布48小時內的臨震警報,並同時向上級報告。北京地區的地震預報則由國家地震局負責提出,經國務院批準後,再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向社會發布。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發布地震預報消息。我國目前的地震預報水平的狀況,大體可以這樣概括:我們對地震孕育發生的原理、規律有所認識,但還沒有完全認識;我們能夠對某些類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預報,但還不能預報所有的地震,我們做出的較大時間尺度的中長期預報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臨預報的成功率還相對較低。我國的地震預報由於國家的重視和其明確的任務性,經過一代人的努力,已居於世界先進行列。在第四個地震活躍期內,曾成功地對海城等幾次大震做過短臨預報,因此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作為唯一對地震做出過成功短臨預報的國家,被載入史冊。但是從世界範圍說,地震預報仍處於探索階段,人類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發展的規律,我們的預報主要是根據多年積累的觀測資料和震例,進行經驗性預報。因此,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我國,地震預報的發布權在政府。屬於地震係統的任何一級行政單位、研究單位、觀測台站、科學家和任何個人,都無權發布有關地震預報的消息。

如何監測地震

地動儀目前應用於地震監測的主要手段及方法有以下幾種。

1.測震

記錄一個區域內大小地震的時空分布和特征,從而預報大地震。人們常說的“小震鬧,大震到”,就是以震報震的一種特例。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鬧”並不一定導致“大震到”。

2.地殼形變觀測

許多地震在臨震前,震區的地殼形變增大,可以是平時的幾倍到幾十倍。

如測量斷層兩側的相對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參數,是地震預報重要的依據。

3.地磁測量

地球基本磁場可以直接反映地球各種深度乃至地核的物理過程,地磁場及其變化是地球深部物理過程信息的重要來源之一。震磁效益的研究有其理論依據和實驗基礎,更有震例的事實。

4.地電觀測

地震孕育過程中,將伴隨有地下介質(主要是岩石)電阻率的變化及大地電流和自然電場的變化,由於這些變化與岩石受力變形及破裂過程有關,因此提取這一信息可以預測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