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地震的預測(3)(2 / 2)

5.重力觀測

地球重力場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地球物理場之一,它與觀測點的位置和地球內部介質密度有關。因此,通過重力場變化可以了解到地殼的變形、岩石密度的變化,從而預測地震。

6.地應力觀測

地震孕育不論機製如何,其實質是一個力學過程,是在一定構造背景條件下,地殼體中應力作用的結果。觀測地殼應力的變化,可以捕捉地震前兆的信息。

7.地下水物理和化學的動態觀測

地下水動態在震前異常現象,宏觀現象如水井水位上漲,水中翻花冒泡、井水變色變味等;微觀現象如水化學成分改變(如水中溶解氡氣量變化等),固體潮(天體引潮力引起的地下水位漲落現象——就像海水潮漲落一樣)的改變等。通過地下水動態的觀測,可以直接地了解含水層受周圍的影響情況和受力的情況,從而進行地震預報。

類似這樣的經常性的監測手段和預報方法還有不少。地震學家們根據多種手段觀測的結果,綜合考慮環境因素、構造條件和地球動力因素等,提出慎之又慎的分析預測意見。

氣象與地震的關係

“上看天,下看地,天地變化有聯係。”我國人民早就注意到一些強烈地震前所出現的氣象異常。

我國曆史文獻所描述的大震前的“地慘天昏蒙黑霧”“天昏慘,月益無光”以及“晚不生寒,朝不見露”“日色正赤如血”“悶熱異常,人不能寐”等現象,有些就屬於地震的氣象前兆。人們利用這種前兆,成功地預知了一些地震。科技工作者對氣象與地震的關係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調查研究,已初步得到了一些認識。

(1)有些地震與強冷氣團的移動關係密切。1967年5月11日西北發生的一次6.2級地震,就是在一股強冷空氣自阿拉木圖西進,氣壓發生很大變化之後發生的。

(2)震區氣候顯著變暖(或變冷)也可以是強震的前兆。1954年2月11日甘肅山丹7級地震和1975年海城、營口地震前,氣溫也是變得特別暖和。而1966年3月邢台地震前20天左右,當地氣溫則降到10多年以來的最低點。

(3)多年不遇的澇旱或大暴雨激發地震最突出。1963年河北邢台地區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1964年又遭受了40多天的澇災,到1965年卻又出現了幾十年沒有見過的大旱,緊接著1966年發生了強烈地震。

1970年雲南通海地震也發生在大澇大旱之後。1975年海城、營口地震前,頭年秋季雨水特別多。從曆史記載來看,1830年河北磁縣大地震,1889年河北大名強烈地震之前也都有大旱大澇。歸納起來,大致有“澇-旱-震”和“旱-澇-震”兩種類型。

上述種種震前的氣象異常,為地震的中、短期預測提供了一定的依據。但因造成氣象變化的因素較多,所以並不是每次特異的氣象變化都能激發強震的發生,也不是每一次強震前都有氣象異常。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把震前氣象異常和正常的氣象發展過程區別開來,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現代地震儀

記錄已發生地震的儀器叫地震儀。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是我國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於公元132年發明的。公元138年,他設置在洛陽的地動儀檢測到了一次發生在甘肅省隴西的地震,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用地震儀器檢測到地震。1889年英國人米爾恩(J.Milne)和尤因(J.A.Ewing)安置在德國波茨坦的現代地震儀記錄到了發生在日本的一次地震,獲得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張地震圖。以後,地震儀有了很大的發展。

現代地震儀是利用擺的原理和慣性原理製成的,可以自動記錄地表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