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防震和震前躲避(1)(3 / 3)

(2)避開高大建築物或構築物:

要避開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

要避開過街橋、立交橋、高煙囪、水塔下。

(3)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

如變壓器、電線杆、路燈、廣告牌、吊車等。

(4)避開其他危險場所。如狹窄的街道、危舊房屋、危牆,女兒牆、高門臉、雨棚下,磚瓦、木料等物堆放處。

在野外怎樣避震

(1)避開山邊的危險環境。避開山腳、陡崖,以防山崩、滾石、泥石流等。

(2)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於滾石前進方向跑,切不可順著滾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結實的障礙物下,或蹲在地溝、坎下;特別要保護好頭部。

地震時遇到特殊危險怎麼辦

(1)燃氣泄漏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千萬不要使用明火,震後設法轉移。

(2)遇到火災時:趴在地上,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後向安全地方轉移,要匍匐、逆風而進。

(3)遇到毒氣泄漏時:遇到化工廠著火,毒氣泄漏,不要向順風方向跑,要繞到上風方向去,並盡量用濕毛巾捂住口、鼻。

(4)應注意避開的危險場所:生產危險品的工廠,危險品如易燃、易爆品倉庫等。

地震時的避震原則

地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地震應急防護的原則。

所謂就近躲避,就是因地製宜,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對策。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選擇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和空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在室外應選擇開闊、安全的地方。

應特別指出的是,安全都不是絕對的,隻要采取正確的避震措施,就可以盡最大可能保護自己,減少自己傷亡的可能性。

隻要我們有了防震減災的意識,平時多留心多觀察,遇到緊急情況時就可掌握原則,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靈活處理,從容應對。

當地震來臨時,提倡躲在桌旁或小空間房裏,主要原因就是利用塌落物與支撐物形成的安全三角區提供庇護。以桌子為例,如果塌落物與桌子形成安全三角區,那麼桌旁與桌下的空間都是安全三角區的一部分。但桌旁和桌下形成安全三角區是有條件的,即支撐物必須是堅固的,如果桌子被砸塌,那以桌作為支撐物的安全三角區也就不存在了,同時桌下和桌旁的安全空間也就不存在了。如果真有大塊物體砸垮桌子,不光躲在下麵的人不能幸免,就連躲在旁邊的人恐怕也要遇難。

另外,地震發生的概率很小,即使在地震多發區,人的一生遇到地震的次數也是很有限的。從直下型地震(震源位置所在地發生的地震)與受周邊地震波及的可能性、大地震到小地震的數量比例關係等因素考慮,在人所遇到的有限次數的地震中,發生一般性破壞地震的概率遠大於毀滅性地震的概率。

還有,一般性的工業和民用建築應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這也是我國抗震設防的目標。隨著國家減災戰略的實施和經濟實力的提高,我國越來越接近這個目標。如果我國各地都能達到這個目標,萬一發生毀滅性的地震,即使房屋破壞很嚴重,也不會倒塌,這樣就會大大減輕房倒屋塌對人的生命造成的威脅。

地震發生時還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沉著冷靜,以便迅速避險。從大地震的相關資料看,有些人之所以能夠在被埋沒的瓦礫中生存下來,主要是因為:首先,他們沒有受到致命的傷害;其次,他們總是試著尋找通氣口,然後找到出口,最終能迅速脫離倒塌的房屋廢墟;此外,在沒有聽到尋呼聲及挖掘聲時,不無謂地翻滾折騰或大呼大叫。

在地震中,保持冷靜是關鍵。有人觀察到,不少人並不是因房屋倒塌而被擠壓或被砸傷致死,而是由於精神崩潰,亂喊亂叫,失去生存的希望,在極度恐懼中自己“扼殺”了自己。亂喊亂叫會增加氧的消耗,加速新陳代謝,耐受力降低,使體力下降。同時,大喊大叫必定會吸入大量煙塵,容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傷亡。在惡劣的環境中,正確的態度是始終保持鎮靜,分析自己所處的環境,尋找出路,等待救援。

地震發生後,餘震還會不斷發生,周圍的環境有可能會進一步惡化,因此,要穩定下來,盡量改善自己所處的環境,設法脫險。設法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懸掛物、倒塌物或其他危險物。搬開身邊可移動的碎磚瓦等雜物,從而擴大活動空間。不過應該注意的是,如果搬不動,千萬不要勉強。設法用木棍、磚石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餘震時再次被埋壓。不要隨便動用室內設施,包括水源、電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感覺灰塵太大或聞到煤氣味及有毒異味時,設法用濕衣物捂住口鼻。保持體力,不要亂叫,用敲擊聲求救。

震時逃生常犯的錯誤

地震中的逃生,必須采用正確、科學的方法,逃生過程中的一點小錯誤,就有可能丟掉性命。下麵列出了地震逃生過程中的9大危險舉動,一定要牢記在心,一定要杜絕。

地震往往突然發生,讓人措手不及。地震來臨時,如果你正在屋內,試圖衝出房屋是十分危險的舉動,傷亡的可能性非常大。最好的辦法是躲在堅固的桌或床下,如果屋內沒有堅實的家具,那就站在門口,因為門框會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不要靠近窗戶,因為窗玻璃可能會被震碎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