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並非僅僅是因為血壓的下降,休克初期血壓不僅下降不明顯,舒張壓還會有所增高。因此,休克的臨床觀察應重點注意以下諸方麵:
(1)口唇及全身皮膚呈蒼白色、濕涼,有黏汗。
(2)躁動後有抑鬱、反應遲鈍等神誌精神的改變。
(3)脈搏軟弱無力而快速(120~140次/分鍾),血壓逐漸下降,收縮壓與舒張壓的間距縮小。
(4)尿量減少(每小時少於15毫升,24小時少於400毫升)。
對於休克的現場急救,應采取平臥而下肢抬高15°~20°的體位,這樣有利於靜脈血回流,保證基本生命支持的需要。心源性休克伴有心功能不全,尤其是有左心功能不全的突出表現時,頭部、軀幹應稍加抬高,以利呼吸。
設法保持比較正常的體溫,對於低體溫者應加以保溫,室溫調整在22~28益,濕度在70%左右較為適宜;如是高溫者需做有效而適當的降溫,仍以物理降溫為好,防止藥物降溫引起過多出汗而加重病情。
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口腔內痰液等分泌物或異物,以保證休克時供氧不足情況有所改善,及早送患者至醫療機構救治。
對骨折傷員的急救
地震發生後的建築物坍塌,很容易造成人員骨折情況。骨折分為外骨折和內骨折兩種類型。
外骨折是指斷骨可能會刺破皮膚,有明顯的傷口。這種情況容易引起病菌感染,使治療變得更加困難。在夾板固定前要把斷骨複位,斷肢擺直,這一定很痛。如果傷員已經昏迷,可以直接完成。
內骨折是指斷骨沒有刺穿皮膚或裸露在外。觸動受傷部位時,即使外施輕微壓力,也會一觸即痛。內出血進入組織以後,會引起腫脹,隨後出現青紫斑或失去血色。移動傷肢,傷員會痛苦大叫。
對於骨折可用固定的方法急救,針對傷員不同部位的骨折情況,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合適的處理。
(1)肘部以下骨折:用懸帶將傷臂吊於肩上,從肘部至中指用加墊的夾板固定。在肘部下方打結可以阻止滑動,手臂抬高可以避免嚴重腫脹。
(2)肘部骨折:肘部彎曲,用狹長吊帶支持。上臂與胸部捆紮在一起,阻止上臂擺動。檢查脈搏,確保血液循環。如果摸不到脈搏跳動,可稍稍將臂部放直,觀察能否恢複。如果斷肘僵直,別硬要弄彎它。用加墊的夾板將它豎直固定,用吊帶將斷臂綁在腰部。
(3)上臂骨折:從肩到肘用加墊的夾板固定,腕部用窄帶吊於頸部。
(4)肩胛骨骨折:用吊帶支撐受傷部位的重量,用繃帶將臂部與胸部固定。
(5)鎖骨骨折:用吊帶支撐受傷部位的重量,用繃帶將臂部與胸部固定。
(6)下肢骨折:需用“八”字形繃帶將足踝與雙腿都捆紮起來,這樣可以防止斷肢翻轉或縮短。
(7)髖部或大腿骨折:將一塊夾板放於腿部內側,另一塊更長的夾板放於傷肢外側,由胯部至足踝部,用繃繩捆紮固定。如果沒有夾板,在兩腿之間夾上襯墊、折疊的毛毯或衣物都可以,傷肢綁紮固定於對稱的另一條腿上。
(8)膝部骨折:如果傷腿僵直,將夾板置於腿後,膝部加墊。如果有條件,用冰塊冷敷膝部。如果傷腿彎曲,不要強行拉直,可將雙腿並攏,腿之間加墊,繃帶紮牢。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醫療援助,那麼應盡可能將傷腿綁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