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曆史上的重大地震(3)(3 / 3)

台灣9·21大地震發生當日,餘震相當多,一周內餘震數已達8000次,其中6級以上強震8次,至11月21日餘震數已高達14428次;地震複雜度和災情嚴重度完全超出科學家們的想象和預計。

為了紀念這次地震災難,台灣將每年的9月21日定為防災日,此外在被震毀的台中縣霧峰鄉光複國中原址設立“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縣(北緯31.0°,東經103.4°)發生8.0級特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

汶川8.0級特大地震自初始破裂點(微觀震中)沿龍門山斷裂帶向北東方向延伸,中央斷層破裂長度約200千米,前山斷層破裂約50千米。該次地震的震害特征主要表現為:強烈的地麵破壞,頃刻之間使山河麵貌改觀。強地麵震動導致大量建築物、構築物毀壞或破壞。地表破裂導致建築物及工程設施撕裂或倒塌。次生災害嚴重,由於地震發生在四川北部山區,特殊的地質條件、強震動及地表破裂造成地震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造成大量生命損失,由滑坡和泥石流堵塞江河形成的堰塞湖給下遊的人民生命財產構成了嚴重威脅。此次地震及其頻繁發生的餘震,使四川阿壩、綿陽、德陽、廣元、成都、雅安和甘肅、陝西部分地區受災嚴重。截至2008年9月1日,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226人遇難,17923人失蹤,374643人受傷,受災總人口達4624萬人。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當地時間14時46分,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裏氏9.0級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震震中位於宮城縣以東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千米。東京有強烈震感。地震引發的海嘯影響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區。地震造成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4號機組發生核泄漏事故。4月1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將此次地震稱為“東日本大地震”。

此次日本東北地區宮城縣北部發生的裏氏9.0級地震,恐為日本有地震記錄以來發生的最強烈地震。而由於地處地殼板塊交界處,日本一直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曆史上造成重大傷亡的地震也不計其數。

北京時間2011年3月11日13時46分26秒,日本當地時間14時46分26秒,發生在西太平洋國際海域的裏氏9.0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8.1°,東經142.6°,震源深度約10千米,屬淺源地震。據統計,自有記錄以來,此次的9.0級地震是全世界第三高,1960年發生的智利9.5級(也有8.9級之說)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9.2級(也有8.8級之說)地震分別排第一和第二。

日本氣象廳隨即發布了海嘯警報稱地震將引發約6米高海嘯,修正為10米。根據後續調查表明海嘯最高達到24米。

北京小部分區域偶有震感,但對中國大陸不會有明顯影響。不過,此次地震可能引發的海嘯將影響太平洋大部分地區,由於此次地震發生在西太平洋,距離中國大陸比較遠,且中國大陸架性質決定了在這段距離中有一片相對較淺的海域,所以對大陸不會有明顯影響。

此次地震震級的測定,日本氣象廳最初定級為7.9級,隨後立即更正為8.4級、8.8級、8.9級,又回調到8.8級,最後定級為9.0級;中國地震局網一開始發布的是裏氏8.6級地震;美國地質勘探局發布的是8.8級,隨後不久美國地質勘探局將西太平洋當天發生的地震震級從裏氏8.8級改正為裏氏8.9級,3月14日最後定為9.0級。

截止2011年12月22日,3月11日發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已確認造成15843人死亡、3469人失蹤。

此次地震導致地麵下沉,日本島地震震區沿海部分地區沉到海平麵以下,沉沒部分麵積相當於大半個東京。

日本地震研究機構方麵彙總了全球各方麵的信息。2011年3月13日,日本氣象廳將西太平洋大地震震級修正為裏氏9.0級。

在此次大地震前,該區域陸續發生不同規模的地震。據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測定,2011年3月9日10時45分(北京時間),日本本州島東部海域(38.3°N,143.3°E)發生7.2級地震。日本東京都當地的震感為3級,地震過程持續了1分鍾左右,地震已經在震源附近引發了區域海嘯。當天11時11分,日本本州島OFUNATO站監測到了0.54米的海嘯波。在3月11日9.0級大地震後,研究人員豁然發現3月9日的7.2級大地震是本次9.0級大地震的前震,這打破了有觀測史以來同一地區發生7.0級地震之後不可能再有更高地震的記錄。日本福島以東西太平洋海域已受核事故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