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第三十三章歸鄉吧(1 / 3)

j+ͶL$“怎麼說得,有幾分悲悲切切的?”

“不悲切……就是難免,會有傷感。離開崗位了之後,總有人要替代我們的位置。然後吧,相信下一代人,也能把工作做得不錯。真的,我相信他們。隻是,隻是,我還有想法沒發揮出來呢……”

“老金,別想太多。”王誌峰拍拍他的肩膀。

“嗯。我明白。上班這麼多年了,道理明白的。”

“老金,你個文人,總想太多。”

“沒有,沒有的事。真沒有的事嘛。”

“比方說,你做的那個龍鳳紀錄片的事情,就蠻不錯的,好多時候,還在電視上重複播放呢。”王誌峰對紀錄片的事情記憶猶新。

提到這件事,金廣森兩眼放光,說道:“你說那個紀錄片啊,我也覺得做得還算不錯的。我自己也是比較滿意的。大眾呢,能夠從中了解到關於自然保護我們做過的一些工作,我就很開心了。我們能夠做得有限,以後啊,還希望年輕人們能夠繼承這個誌向,繼續努力。”

“會的,咱們國家對於自然環境的保護,是越來越重視了,相信新一代人會把這部分工作做好的。咱們退休後,也會看電視的,肯定能看到他們工作的進展。”

“嗯,我肯定還會看電視、聽廣播的。我不僅僅是為了休閑娛樂,更是為了監督一下,他們工作怎麼樣。”

“老金,你不能還是工作的心態,要享受生活啊。”

“我知道,我知道的,勞逸結合。放心吧。”

兩個老夥計相處了小半輩子,互相都有很深的了解。他們又談天說地,聊了許多。

金廣森退休後做了一個決定——搬回伊春居住。張小玲第一個反對,她正在秧歌隊裏跳得起勁兒,生活的圈子不願變動。

金廣森從前性格和善,上年紀之後,則是越來越強,幾頭牛都拉不回來,揚言張小玲不願隨他,就一個人搬回去。金廣森的父母已不在人世,留下的空屋不值錢,便由親戚照管,租出去收些房租。如今他想要收回舊屋,在那僻靜地方養老。

張小玲連珠炮似的質問他許多問題。交通、醫療、人際關係……哪一樣他都難以給出令人滿意的回複。

“我老了,得為自己考慮,我在這兒上班都上膩了,退了休,就像回伊春。”說完,他不再接張小玲的話茬,慢慢地整理家中的物品。

整理個人物品,猶如向過去告別。他首先整理的是多年積攢的稿件。年代最早的文稿,是從蕭老師家找到的學生時代的作文本,最近的,則是最後完成的工作中留下的文檔。

“咋地,都要扔?”張小玲斜著眼問他。

金廣森道:“扔不扔的,我自己說了算。我會寫回憶錄,或者整理文集。有的用得著,就留一留。”

說完,他繼續埋首其中。

他的心中湧上“故紙堆”這個詞。一直以來,他自詡是個文人,雖然未能在當代文壇獲得一席之地,但和文字打了一輩子交道,總有些得意之作。一些過去以為不堪的作品,在名為歲月的濾鏡之下,也顯得富有朝氣,有幾分靈動。

人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回複到過去的心境之中。有的作品,即使按照同樣的框架結構再寫一篇,也不可能寫得一模一樣。

同時,他發現一些本冊散了頁,便要麼裝訂結實,要麼索性堆在門口等著丟掉。

春海這天回家,見這場景,有些不敢吱聲。原本,他還想著讓兒子金博輝放學後回爺爺奶奶家吃飯,如今這點兒私心要破滅了。他想站在母親一邊,希望二老留下,但父親去意已決,他要是開口,隻怕要被扣上不孝的帽子,那可是擔待不起的。

“爸,媽,有沒有啥活兒要我幹的,我能出一把力氣。”

張小玲到:“兒啊,你老爹說了,這小破房,以後久留給你了,我倆上伊春住著去,你能想著常來看看我倆就行。”

“那,要是博輝放暑假,能不能‘寄存’在伊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