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打換罵挨過數日,公元554年陰曆十二月辛未,魏人讓“梁王”蕭察殺掉蕭繹。這位梁元帝幾乎和哥哥簡文帝蕭綱一個死法,被侄子蕭察派人用大土袋子活活壓死,時年四十七,其太子蕭元良和另一個兒子蕭方略也同時被殺。
蕭繹被殺後,引狼入室的蕭察也沒得到任何便宜。他被西魏立為“梁王”,所轄範圍隻有方圓三百裏不到,而經營多年的根據地雍州(治所在襄陽),反而被西魏占取。西魏人命蕭察居江陵東城,而魏軍留守的兵將居西城,名為助援,實則監守。當時,蕭察手下將領尹德毅給他出主意:“魏虜貧殘,肆其殘忍,殺掠士民,不可勝記。江東人民塗炭至此,都認為是殿下您引至。如果您以設宴為名,引於謹等人來會,預伏武士,盡斃虜酋,可一舉摧垮魏軍,然後再撫慰百姓,招納諸將,晷刻之間,大功可立。”尹德毅之謀,確是上天給予梁朝的最後機會,而且蕭繹已死,蕭察是前太子昭明太子之子,於法統血緣方麵宗屬最近,梁朝眾將必然會擁他為帝。
蕭察無恢宏遠略,當即拒絕,表示說魏人待他不錯,不想做出“背德”之事。其實,西魏不是為了他出軍,實是要攻城略地,乘亂拓境。不久,當得知西魏割其老巢,又把江陵全城百姓、士人、財物均擄走時,蕭察後悔,卻已經為時過晚。過了幾年,這個“梁主”(其實就是小城主)即鬱悶而死。
個人品德方麵,蕭察“少有大誌,不拘小節,雖多猜忌,而知人善任,撫將士有恩,能得其死力”。不僅不飲酒,安於儉素,蕭察還不好聲色,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此人還有潔癖,見不得已婚婦人,“雖相去數步,亦雲遙聞其臭”。偶爾與姬媵過性生活,“病臥累旬”,並會把當夜所有的被褥衣物全部扔掉。另外,蕭察另外一個怪癖是討厭看見別人的頭發,為他擔轎的轎夫無論冬夏都要用帽子把頭發遮住,不知他對七叔蕭繹拳腳相加之時,是否隻踢屁股不打腦袋?
於謹回長安前,“收府庫珍寶及宋渾天儀、梁銅晷表、大玉徑四尺及諸法物”,並把梁朝王公以下及良家百姓男女數萬(《周書》記載有十多萬)設為奴婢,分賞三軍將士,一路驅趕汙辱。“小弱者皆殺之”。因為怕老人小孩消耗食品,西魏人便把他們統統殺死。配留給“梁主”蕭察的,隻有三百餘戶居民。被驅北去的士家大族以及普通百姓,“人馬所踐及凍死者什二三”。平時峨冠博帶、望若仙人的門閥子弟,也多被脖鎖連枷,單衣赤足,一路任由西魏兵士拳打腳踢,完全淪為“賤隸”。像王褒、顏之推(寫《顏氏家訓》)等人,名聲太大,便能騎“官給疲驢瘦馬”,有幸挨過寒冬跋涉,活著到達長安。到達長安後,隻有少數人被任為官。十二年後,周武帝“放免江陵人年六十五以上為官奴婢者”;又過七年,武帝才下令“放免江陵虜在官署為苦工者為平民”。一直到公元577年,周武帝才下令赦免公私全部江陵俘虜。二十四年過去了,真正“享受”到獲免的江陵士人百姓實際已經寥寥無幾。大多數被俘的南朝高門士族,終身在北方“耕田養馬”,淪為賤隸奴婢。也是經此劫難,南朝的文化以及人才都受到嚴重削弱,到了南朝陳國時,南北通使,北齊、北周已經看不起陳朝使節的文學水平。
顏之推日後回憶梁朝,寫道:“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帶,大冠高履,出則車輿,入則扶持,郊郭之內,無乘馬者。……及侯景之亂,膚脆骨柔,不堪行步,體羸氣弱,不耐寒暑,坐死倉猝者,往往而然。……”風俗至此,平日“熏衣剃麵、傅粉施朱”的士家子弟們,終於迎來了地獄般噩夢般可怕的生活。
梁武帝蕭衍一時糊塗,因一個“吉夢”而接納侯景之降,引狼入室,最終導致了蕭梁家國的滅亡,大片國土也為北齊、西魏所瓜分。在大動亂之中,西魏得到的實惠最多,雍、荊以及漢中和全部蜀地,全為西魏占取;相比之下,北齊方麵由於當時北部邊境多起戰事,與契丹、突厥、柔然、山胡戰事不斷,占得的土地並不算多。陳霸先號稱英雄,但他建立的陳朝,“西不得蜀、漢,北失淮、淝,”版圖日蹙,隻能在江南巴掌點大的地方,苟延殘喘而已。
通過侯景之亂,西魏(北周)成為最大的贏家,不僅國土擴展迅速,其經濟和政治實力也迅速上升,為北周最後平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且,進一步講,隋代北周之後,正是由於南朝已失去蜀地等重要軍事憑依,偏隅一方,也造成了陳朝的迅速亡國,最終在楊堅手裏南北混而為一。
此外,侯景之亂帶來的另一個後果,就是在不經意間極大推進了南北一統的社會基礎和心理基礎。侯景破建康占城後,打著蕭梁(簡文帝)的幌子,不僅超用北人,對於當地“南人”也大加利用,南北之人同朝為官,沒見出有什麼格格不入的巨大爭執和水火不容的死拚景象。蕭繹滅侯景,諸多北人也沒被當作“賊”連根清除,關鍵時刻,降將任約幫他滅武陵王蕭紀,另一個降將謝答仁在江陵城要破時還一直忠心耿耿保護他。由此,水到渠成之際,昔日南人北人天壤之隔、水火不容的理念已日趨淡薄。
侯景亂江南,蕭倫、蕭察、蕭繹以及後來的王僧辯、王琳皆向北朝稱藩,也打破了先前“江南正朔”的神話,從前“正統”的淪為“附庸”,從前“非正統”的一躍而為“正統”,世道人心,已經逐漸喪失了昔日胡漢世仇的傳統心理,大亂世變,實際上在客觀上促進了日後隋、唐的“大一統”。福兮禍兮,真是相伏相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