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第九年的1月10日,位居漢帝國攝政王的王莽宣布漢朝已亡,在群臣的擁護下登上皇位,改稱新朝。我們之所以將王莽的登基稱為“群臣的擁護”,是因為班固所著的《漢書》中並沒有記載漢帝國出現反對王莽改朝換代的武力暴動事件。於是,史學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不流血的政變,王莽的登基得到了全體漢朝官員的支持。
我們今天所能掌握的有關王莽生平的資料,主要來自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但是,班固是以漢家正統史學家的身份來編寫曆史的。根據意大利曆史學家BenedettoCroce(B?克羅齊)“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的論斷,曆史的編著都是為同時期的統治階層服務的。為了給東漢劉秀家族的統治貼上銜接天命的標簽,班固必須把王莽刻畫成一個偽善、無能、巧滑且自命不凡的小人,“王莽篡漢”的說法就是《漢書》提出的。
班固甚至不願承認王莽當過皇帝,根據太史公司馬遷定下的寫史規則,記述皇帝生平的文字應該稱為“紀”,班固卻隻在《漢書》第九十九卷中為王莽做“傳”-《漢書?卷九十九》(王莽傳)。劉邦的皇後呂雉一天皇帝都沒有做過,班固卻堂而皇之地在漢書中為其做“紀”-《漢書?卷三》(高後紀),承認呂後的皇帝地位,大概是因為呂後並沒有擅改國號,依然奉漢為正朔吧。
無論西漢帝國的最後幾位統治者多麼無能多麼荒唐,東漢的史學家都堅持認為國不能改,祀不能斷,以至於其後的兩千多年,所有想搞“禪讓”這一套的政治家都會小心謹慎,在正統與篡奪之間尋找平衡點。
王莽做了十五年的皇帝,如果從做大將軍的時間算起(公元前7年),他參與統治中國的時間超過了三十年。由於缺乏研究材料,王莽之治的主要內容都集中在他頒布的一係列政策上。
公元第七、九、十、十四年,王莽下令發行新麵值的貨幣,貨幣改革的核心目的是應對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多種麵值的貨幣有利於物流交換,用今天的話來說也是拉動內需的重要舉措。而且貨幣改革勢在必行,因為通貨膨脹已經到了讓人民不能容忍的地步。
顯然這種情況並不是王莽造成的,早在一百多年前漢武帝委派桑弘羊進行經濟改革的時候,就已經為日後的社會動蕩埋下了種子。
公元第九年的貨幣改革廢除了五銖錢及刀幣,另外發行寶貨,包括五物(金、銀、龜、貝、銅)、六名(錢貨、黃金、銀貨、龜、貝貨、布貨),一共二十八種貨幣。多種貨值的結果是矯枉過正,由於貨幣種類太多,換算起來又十分困難,因此流通更加不便。一年以後,王莽被迫廢除剛剛施行的貨幣,隻留小錢值一和五錢五十兩種繼續使用。
然而,新朝顯然缺乏其他經濟手段來抑製通脹,隻好再次把目光放在幣製改革上。公元十四年,王莽又廢掉大、小錢,另作貨布、貨泉兩種貨幣。貨泉重五銖,貨布重二十五銖,但政府規定一貨布等於二十五貨泉,貨布的價值被人為地抬高了五倍,誰又會去使用貨布呢?
這次改革,非但沒有理清混亂的貨幣體製,反而加劇了混亂,所謂“每一易錢,民用破業而大陷刑”。王莽並不需要為日益加深的財富兩極分化承擔責任,但是王莽明顯低估了人性的醜惡,前去推行貨幣改革的官員們開始借此機會上下其手,降低了貨幣的成色,貨幣貶值使參與改革的官員大獲其利,進一步加深了人民對政府的仇恨。
值得一提的是,王莽發行的一係列錢幣是中國古錢幣史上的精品,他大概是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美學大師。新朝時期的貨幣多采用懸針篆的字體,製作十分精美。國寶金匱直萬上部為方孔圓錢形式,直徑為3厘米,上書篆書“國寶金匱”四字,下部為短頸聯方形泉身,邊長為2。8厘米,身麵紋內書懸針篆“直萬”二字,標明這一貨幣值五銖錢一萬,現今存世的僅有兩枚,是價值最高的古錢幣。
公元九年,政府的官僚機器被改組,新政府新氣象本也無可非議。那些複古的官名非常精致典雅(又進入了美學的範籌),比如將大司農改名為羲和,太常改名為秩宗,大鴻臚改名為典樂,少府改名為共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