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觀點認為,中華民族的統一有其自然地理的原因,一條孕育了中華文明的大河給統一注入了積極的因素。
在秦統一中國的四百三十年前,中國的大地上存在著一百多個國家,由於沒有統一的治河手段,至使黃河沿岸的國家飽受河水泛濫的摧殘。一條夾帶5%泥沙的河流已屬少見,而黃河的帶沙量竟然達到過46%。於是黃河經常淤塞河床,引起潰決泛濫。
史書上記載,齊國的國王曾經召集諸侯們盟誓,誓言中有這樣的約定,黃河沿岸的各諸候國應當放棄國界的概念,共同治理黃河。
這次諸侯大會被稱為“葵丘之盟”,“葵丘之盟”反映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統一的中央政權,就難以動員一切資源,集合全國的人力對黃河進行治理。
於是,在上千年的時間裏,統一中國的觀點在與黃河的不斷鬥爭中逐漸醞釀起來。
當然,經過春秋戰國四百年的亂世,人民普遍歡迎平穩安定的生活。第一個提出中國大一統觀點的是儒學亞聖孟子,他提出天下必須“定於一”,他認為當天下隻有一個國家的時候,就能擺脫戰爭迎來和平。這是中國史籍上第一次出現“大一統”的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