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了秦建立漢帝國的劉邦不見得能夠體會統一的大勢所趨,但是為了保障皇權的集中,消滅割據力量,這位平民出身的皇帝準備發動攻擊。
不僅是劉邦,他的皇後呂雉與丞相蕭何同樣認識到諸候王對中央政府的潛在威脅,消滅諸侯王的行動與建立國家幾乎是同時展開的。在八位諸侯王中,他們最擔心的是天下第一名將韓信,廢除韓信的密謀迅速在三人中取得共識。
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理事?黃樸民
實際上應該說是,我們現在經常用的一個詞叫做被反叛。對諸侯王來說,從主觀上及各種格局層麵來考慮,他們並沒有想反叛的理由、想法和具體的實踐。但是,除掉異姓王也是實現大一統的必然政治選擇。
時世逼人強。劉邦作為一個最高統領者,為了他的劉氏家族,為了天下的長治久安,一定會跟一些諸侯王發生矛盾或衝突。在這種矛盾衝突當中,自然而然雙方矛盾會激發,而劉邦有意識使他們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韓信、英布、彭越,這三個人情況不一樣,應該說韓信他沒有主動反叛的一種跡象,但是劉邦認為韓信威脅最大,所以第一個對他下了手。彭越力量其次,他也沒反叛意思,但是擁兵自重、割據,所以第二個就對付了他。
英布,看了前麵兩個比他力量更大的已經給消滅了,這是主動的,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進行反叛。不管怎麼說,是一種秦漢政治演變的一種客觀的、最後選擇的結果,是大一統的政治目標和異姓王分封的政治現實存在著一種差距,或者說存在著矛盾的一種必然的產物。
漢高祖六年,有人上書,說楚王韓信將要造反,這為皇帝醞釀以久的削藩行動提供了依據。於是劉邦召開軍事會議,諸將紛紛要求出兵。唯有謀士陳平不同意:“陛下的士兵比楚王韓信的士兵如何?”(陛下精兵孰與楚?)
劉邦:“比不上。”(不能過。)
陳平:“陛下手下的大將有沒有人比韓信更有軍事頭腦?”(下將用兵有能過韓信者乎?)
劉邦:“差得太遠。”(莫及也。)
陳平:“如今兵不如楚軍,而將又比不上韓信。我們發兵去攻打他們,是把戰爭當成兒戲啊。我認為陛下的處境很危險。”(今兵不如楚精,而將不能及,而舉兵攻之,是趣之戰也,竊為陛下危之。)
劉邦:“你有什麼好辦法呢?”(為之柰何?)
陳平:“韓信聽說陛下喜歡遊玩,他一定會推掉事務到郊外去迎接您。拜見的時候陛下擒住他,隻需要一個大力士就把事情完成了。”(信聞天子以好出遊,其勢必無事而郊迎謁。謁,而陛下因擒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
就這樣劉邦傳檄諸侯,說天子將巡狩,請大家在陳州相聚。韓信也趕到陳州,恭恭敬敬地在路邊等候。劉邦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放在隨從皇帝後麵的副車上。
韓信頓時明白了自己的命運:“不需要打鳥的時候,就把好弓收藏起來。兔子死光了,就把獵狗煮了吃掉。如今國家統一,我當然該被煮掉吃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已定,我固當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