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分封之患複起(1)(1 / 1)

晁錯和賈誼生於同年,也力主削藩,與賈誼純正的儒生形象不同,晁錯是西漢初期法家的代表。晁錯向景帝再提削藩的建議,這就是引發七國之亂的《削藩策》。晁錯指出,漢高祖劉邦所封的同姓王,僅齊、楚、吳三個王的封地就占去了天下的一半。他主張對犯罪有過錯的諸侯王,削去他們的支郡,隻保留一個郡的封地,其餘郡縣都收歸朝廷直轄。

吳王劉濞就是劉邦最彪勇好鬥的那位侄子,他與文帝的繼任者景帝又有一番解不開的心結。吳王劉濞派兒子進京朝見文帝,得以與太子-即後來的景帝-在花園下六博(漢代的棋類),因爭道起了爭執,盛怒之下,王儲就將棋盤擲向吳國太子,不偏不倚,恰中對方頭部,當場倒地身亡。吳王劉濞痛失愛子,從此再也不肯進京朝見。

晁錯特別提出危險性最大的吳王劉濞,吳王心懷怨恨,推說有病,不來朝見,按法律本應處死。但是文帝不忍治罪,還賜給幾杖,恩德極厚。吳王不但不改過自新,反而更加驕橫放肆,公然開銅山鑄錢,煮海水熬鹽,招誘亡命之徒,蓄謀反叛作亂。而楚國也是天下最大的諸侯國之一,楚王劉戊一貫跋扈,不服從中央命令,早就成為朝廷頭痛的問題。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前元三年。在長安的未央宮中,一場絕密的會議正在召開。皇帝的親信大臣以禦史大夫晁錯為首,陳述削藩的利弊得失。

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陳蘇鎮

晁錯和賈誼一樣,他當時也意識到諸侯王問題的嚴重性,因此他也建議漢文帝、漢景帝著手解決諸侯王的問題,削弱王國的勢力,消除他們對朝廷的威脅。但是晁錯和賈誼不同,晁錯是主張改革法令,把漢朝法令中一些保護諸侯王特權的條文修改掉,然後根據新的法令來製裁違法的諸侯王,製裁的手段之一就是收奪他的支郡,縮小王國的領地,用這種方式來削弱諸侯王的力量。晁錯自己也知道,這種辦法一定會激起諸侯王的反抗。

晁錯說:“如今削藩也會反,不削藩也會反。迅速削藩,使諸王措手不及,還是小禍;如果不削藩,給他們時間準備,就是心腹大患了。”(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皇帝最終同意了晁錯的意見。

朝廷的心腹之患,是吳王劉濞與楚王劉戊。吳王劉濞是諸侯王中實力最強的一個,他擁有三郡五十三城。吳國境內有著豐富的銅資源,吳王親自指揮礦產開發,在國內發行銅幣,這使吳國很快成為天下實力最強的王國。

楚國也是最大的諸侯國之一,楚王劉戊一貫跋扈,不服從中央命令,早就成為朝廷頭痛的問題。

於是,中央決定先削去楚國東海郡,接下來削去吳國會稽、豫章二郡。天下形勢,頓時應中央的削藩行動而緊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