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眾建諸侯而少其力(1)(1 / 1)

隨後,文帝采用了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辦法。在諸侯王死後,將他的封地平均分給他所有的兒子,這樣就可以把那些強大的諸侯國越分越小。文帝的做法已經隱含了中央期待削藩的意圖,這難免使諸王們有所警惕。

文帝的作法迫使諸侯王更加瘋狂的增強自己的實力,也為日後的動亂埋下了種子。在漢帝國初建的幾十年時間裏,王朝小心翼翼地積攢著自己的力量。因為帝國的形態前所未有,唯一的老師秦帝國又以失敗告終,是以從漢高祖到漢文帝,都不得不以實驗的態度搭建著國家的框架。

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陳蘇鎮

劉邦稱帝以後,一直到他死,大部分時間在對付這些異姓諸侯王,所以把他們消滅以後,劉邦改封同姓王,同時規定非同姓不能封王,實際上要把同姓王的製度維持下來,防止再出現異姓王。

相對於異姓王,同姓王對鞏固漢朝的統治會起到一定作用,他們畢竟是皇室成員,所以劉邦不相信異姓王,而比較相信同姓王。

當然他們對漢朝中央都會構成威脅。在劉邦時代,包括呂後時代,同姓王沒有明顯的反叛行為,是因為劉邦、呂後可以有效地駕馭他們。在劉邦當時的情況下,封同姓王顯然要比封異姓王安全得?多。

但在文帝之後,賈誼就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主張。當時要是直接取消分封製,漢文帝時代還做不到。一個是直接取消分封製,撤銷這些王國,東方的這些王國會集體反抗,那會引起極大的震動,這是一個原因。再有就是當時東方王國的百姓們,也不願意直屬漢朝,他們願意屬於王國。

漢文帝曾經廢掉過淮南王劉長,淮南國廢掉以後,淮南國的領地就變成漢朝直屬的郡,這樣一來原來淮南國的百姓就有了些變化。之前淮南國在的時候,他們隻在淮南國內輸租服役,地方不太大,距離不太遠,成本不太高,後來漢文帝把淮南國廢掉以後,這個地方變成漢郡了,老百姓就要到更遠的地方去輸租服役,比如到長安、到長城一線輸租服役,距離大大增加了,成本也就大大提高了。

賈誼曾經明確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當時淮南地區的百姓要到長安服役,親屬都是痛哭流涕來送他們,都不願意去。至於不讓他們就近服役,賈誼也說了,他說如果淮南地區的人不到朝廷來服役,那怎麼能體現他是皇帝的臣民呢?讓他們來服役,距離很遠,負擔很重,因為這樣一個原因,淮南地區的百姓都“苦屬漢而欲王”。不願意歸屬漢朝,寧願歸屬一個王國。淮南地區變成漢郡以後,當地很多老百姓就逃亡,逃到其他諸侯國去。就不願意做漢朝的百姓,因為這樣他們的負擔會加重,這種情況和當年秦統一以後,東南地區的百姓“苦秦”是很相似的。

諸侯割據對老百姓來說,有時候還有它的好處。但割據狀況下最大的不好就是難以避免戰爭,春秋戰國一直是在一個分裂割據的狀態下,所以最大的問題就是戰爭不斷。這樣對社會的發展,對經濟的發展,對老百姓都是有很大的損害的。所以說統一還是一個大趨勢。

在中國這個特定的環境下,分裂就意味著戰爭。戰爭就會對社會造成破壞,隻有統一才能避免這種大規模的、長時間的戰爭。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統一是個大趨勢,大家總體上是希望社會能統一,這個國家能夠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