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如何處置淮南王(1)(1 / 1)

淮南王劉長因為私仇,公然殺害大臣,這在漢代的曆史上還是第一次。大臣袁盎向皇帝提出了一個建議:“諸侯王如果過於驕縱必然會生禍患,可以因為這件事適當的削去他的封地。”(諸侯大驕必生患,可削地。)

對此事件,袁盎沒有從法律層麵上尋求解決,但是他第一個提出了諸侯王實力過大的問題,他希望利用這個機會,削減淮南王的封地。

在處理諸侯王的問題上,最有名的一位大臣叫賈誼。賈誼從不懷疑諸侯王的反判性,他為此多次向文帝上疏。其中最著名的,是在公元前173年從長沙回長安後所上的《治安策》(《陳政事疏》)。

賈誼認為危害西漢王朝政治安定的首要因素,就是諸侯王的存在以及他們企圖叛亂的陰謀。當年漢高祖劉邦分封異姓王,結果是“十年之間,反者九起”,一年也不得安寧。異姓王的叛亂雖然被平定了,但又不能從中吸取教訓,又分封了一批同姓王。在文帝初即位時,天下還算安定,為什麼呢?因為大的諸侯王年紀尚幼,而中央派去地方的太傅、相國還能掌握實權。但是,若幹之後,諸侯王們大都長大,血氣方剛,而中央派去的傅、相則年老多病,各諸侯王國的丞、尉以上的官職,都被諸侯王們安插了自己的親信。這樣的形勢發展下去,要想使國家政治安定,恐怕堯、舜再世也辦不到。

有人說異姓王叛亂是因為同中央的關係疏遠,這也是不對的。賈誼列舉濟北王劉興居(文帝的侄子)、淮南王劉長(文帝的弟弟)相繼叛亂的事實,說明同姓王雖“親”,也是靠不住的。因為這些同姓王雖名為臣,其實都有皇族的血脈,也都有稱帝為皇的野心。他們在自己的國裏擅自授人爵位,赦免死罪之徒,甚至使用皇帝的宮室和儀仗,在他們的獨立王國裏另起爐灶。

賈誼指出,諸侯王的叛亂並不取決於是疏是親,而是取決於“形勢”,取決於他們力量的強弱。他回顧漢初七個異姓諸侯王反叛的曆史事實,認為大都是強者反判。異姓王中也有不反的,那就是一個長沙王吳芮。因為長沙國隻有二萬五千戶,實力最小,同皇帝的關係比較疏遠,反而最忠於朝廷。

這並不是因為吳芮的性情與別人不同,而是形勢所造成的。這樣從“形勢”來解釋諸侯王反叛與否,是賈誼獨到的見解。他甚至假設,如果讓樊噲、酈商、周勃、灌嬰等人據數十城而為王,他們也會反叛;相反,如果讓韓信、彭越這些人作為列侯而居,他們也許是最大的忠臣。正因為給予諸侯王足夠大的地盤和實力,所以無論異姓同姓,都有可能反叛。

根據異姓諸侯王反叛的曆史教訓和同姓諸侯王必然反叛的危險,賈誼向文帝提出了自己的對策。